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注解】
連山:書名,相傳為伏羲氏所作。歸藏:書名,相傳為黃帝所作。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三部書合稱為“三易”。典:《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典章製度。謨:《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臣子向君王獻言獻策的言行事跡。訓:《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臣子諷諫訓導君王的言行。誥:《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的政令通告。誓:《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出師征戰時誓師的言辭。命:《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對臣子的訓令。奧:古奧、深奧。《尚書》成書年代久遠,且文辭古奧艱澀,十分難懂。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又稱為周公旦。六官:《周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個部分,敘述周代的典章製度。治體:國家的政治體製。大小戴:指西漢的今文經學家戴德和其侄戴聖。注:解釋。聖言:聖人的言論。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注解】
四詩:《詩經》根據詩歌音樂屬性的不同,將所有作品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分為大雅、小雅。國風、小雅、大雅、頌合稱為“四詩”。諷詠:吟誦。詩:《詩經》。寓:寄托,隱含。褒貶:評論好壞。別:區分,辨別。三傳:指注釋《春秋》的《公羊傳》、《左傳》、《穀梁傳》。公羊:指《春秋公羊傳》,作者為戰國時公羊高。左氏:指《春秋左氏傳》,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穀梁:指《春秋穀梁傳》,作者為穀梁赤。經:指儒家經典。明:明白,通曉。方:才。子:指諸子百家著作。撮:選擇歸納。要:要點。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係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注解】
荀:指荀子,名況,戰國時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楊:楊雄,西漢時人。文中子:指隋代思想家王通,文中子是他的諡號。老莊:指老子和莊子,都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人。莊子,名周,戰國時人。諸史:各種史書。考:考究,考據。世係: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關係。終始:王朝興盛衰亡的過程及原因。羲:伏羲氏。農:神農氏。黃帝:軒轅氏。三皇:遠古時代的三位帝王,指伏羲、神農、黃帝。上世:遠古時代。唐:遠古帝王唐堯。有虞:遠古帝王虞舜。二帝:指堯和舜。揖遜:禪讓王位。堯對舜經過三年的考核後,將王位禪讓給他,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舜又因為禹治水有功,將王位禪讓給禹。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注解】
禹:夏後氏的部落領袖,因為禹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後將王位傳給他。湯:商朝的建立者成湯。周文武:指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周武王。夏傳子:禹建立夏朝,他死後將王位傳給兒子啟,不再實行禪讓製。四百載:夏朝從建立到滅亡共經曆四百三十餘年。遷夏社:夏朝滅亡。遷,改變,這裏指王朝覆滅。社,社稷,國家政權。湯伐夏:成湯征伐夏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六百載:商朝從建立到滅亡共經曆六百四十餘年。紂:紂王,商朝的最後一個君王。始誅紂:紂王殘忍無道,周武王起兵征伐,紂王兵敗自焚,商朝滅亡。八百載:周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共計八百餘年。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幹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注解】
周轍東:指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轍,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這裏代指周平王遷都。王綱:王朝的統治。墜:衰落。逞幹戈:炫耀武力。這裏指諸侯紛紛稱霸。尚遊說:謀士來往於各諸侯之間,憑借口才勸說君王接受他們的計策主張。尚,崇尚。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時期,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因當時各諸侯國間連年戰爭而得名。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五個春秋時代的霸主。七雄:戰國時代的七個強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秦氏:指秦始皇嬴政,嬴為他的姓,所以秦國也稱嬴秦。兼並:吞並,指秦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二世:指秦始皇的兒子胡亥,他繼承皇位為秦二世。楚漢爭:楚指楚霸王項羽,漢為漢王劉邦。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高祖:漢高祖劉邦。興:興起。漢業建:指漢朝建立。業,基業。孝平:漢平帝,西漢末代皇帝劉衎(kàn),在位僅五年,後被王莽毒殺。王莽篡:公元八年,王莽篡奪漢朝政權稱帝。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注解】
光武:漢光武帝劉秀。四百年:東漢從建立到滅亡曆經四百餘年。獻:漢獻帝劉協,漢代最後一位君王。魏:220年曹丕取代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蜀: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吳:222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孫吳。三國:指魏、蜀、吳三國鼎立。兩晉:西晉和東晉。宋:420年劉裕取代東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劉宋。齊: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國號齊,史稱南齊。梁:520年蕭衍代齊稱帝,國號梁,史稱蕭梁。陳:557年陳霸先代齊稱帝,國號陳。南朝:自劉裕建宋到陳為隋所滅,曆經宋、齊、梁、陳四代,史稱為南朝。都金陵:南朝四代都定都在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北:北朝。元魏:即北魏。北方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朝,後效仿漢族風俗,改姓“元”,故北魏又稱為元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