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五大夫護掌門 行博浪張子房刺贏政(1 / 2)

武林一統之後,江湖上已經沒有太多事情需要贏政操心,贏政天天在美女堆裏玩耍,日子久了便覺得膩了,於是就想出去到江湖上走一走。

為了方便自己出行,他下令各堂口要把路給先修好,必須要平坦寬敞,土高石厚,兩旁栽植青鬆,這樣的話既可避暑,又可賞心。到秋天時,贏政離開鹹陽山莊,到西方遊玩。一路出隴西,經北地,然後翻過雞頭山,時間已是深秋,草木凋零,一片蕭索,贏政意趣闌珊,思念鹹陽,於是就沿原路回到了關中。

在關中貓過一個冬天後,贏政的心思又開始動了起來,上次西遊很沒意思,這次他決定到東邊玩上一圈。正好有人向他建議說武林盟主必須去祭過泰山,才算名正言順,才能永遠稱霸武林,於是,他就向東方各堂發出指令,要他們做好接待準備工作。

這次出遊正是大好春光,一路上鮮花盛開,到處欣欣向榮,贏政左顧右盼,興致盎然,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齊魯故地,隻見前麵層巒迭嶂,山勢巍峨,一打聽,原來是鄒城嶧山。於是馬上登山遊玩,並命人在山頂上樹起石碑,歌頌自己一統江湖的偉大功績。贏政站在山頂向東望去,隱約看見一座更高更大的山被祥雲籠罩,便問當地的讀書人:“那就是泰山嗎?”幾個齊魯儒生忙答:“正是。”贏政說:“好,我將讓你們跟朕一塊去祭拜泰山神,但是這個祭山的儀式如何你們知道嗎?”幾個讀書人一聽,都爭著向贏解釋該如何祭拜,但幾個人說的完全不一樣,而且每個人都說自己說的才是正確的。贏政在邊上聽來聽去,也沒有聽明白,認為這些書呆子說的都是前人曾做過的事情,根本與當前的實際不符合,沒法按他們說的施行,從此,贏政的心裏對讀書人就有了看法。

贏政決定自己製定祭拜儀式,他下令從泰山南邊開始築路,一直到山項,路兩旁要多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績,並命跟隨自己的副掌門、護法、堂主、香主、長老等人背土到山頂上設壇,用來祭祀天神。

祭完天神後,贏政又打算到北邊的梁父山去祭祀大地神,誰知道剛剛出發,忽然刮起一陣大風,一時間,吹得飛沙走石,一行人東倒西歪,跟著天色就暗了下來,一會工夫,驚雷響起,瓢潑的大雨如注而下,山溪中的水開始暴漲,看樣子山洪馬上就要暴發。贏政一看形勢不對頭,撒腿就跑,恰好山腰中有一棵大鬆樹,長得亭亭如蓋,正好可以用來躲避風雨。贏政跑到樹下,兩手死死抱住樹幹,口中念念有詞,請求樹神保佑自己。說來也怪,贏政向樹神禱告後,雨馬上就停了。贏政心裏非常高興,認為這棵鬆樹保護自己有功,於是就給了這棵鬆樹“五大夫”的榮譽稱號。從些之後,這棵樹就被叫做了“五大夫鬆”。原來贏政一統江湖後,仍然采用了贏秦世家舊有的榮譽製度,將榮譽分為二十等,由低到高分別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五大夫在榮譽職稱中排名第九等。現在在泰山上還能見到“五大夫鬆”,不過是清人在原址補栽的,原來的五大夫鬆在一場山洪中被衝走了。

雨過天晴後,贏政繼續來到梁父山腳,舉行了祭地儀式,同樣樹了碑歌頌自己的功績。儀式完了之後,贏政遊興正濃,並不想就此返回關中,於是,一行人繼續向東而去。一路之上過黃縣、腄縣,一直到達成山頭,又到芝罘島,一路上贏政拜祭過我的神仙包括天神、地神、兵神、陰神、陽神、日神、月神、四季神等八位神仙,在每處祭祀時無一立外都立石紀功。接著贏政又向南,來到瑯琊山,見到一個古台遺址,身邊人告訴他這是以前姒勾踐爭奪武林盟主時所築,曾在此台上與秦晉齊楚等歃血為盟,至今已經幾百年了。贏政見台已損毀,就讓瑯琊堂安排人維修,工程一直進行了三個月才完成。贏政命令附近弟子都搬到附近居住,並免除他們對瑯琊堂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