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國分崩與幽州群雄並起(1 / 2)

這一節書生在這裏著重介紹一下漢末的曆史,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生認為隻有對三國曆史特別是塞外曆史有一個相對明了的認識才能更好讀懂那段戰亂紛爭萬人翹首的往事(此外,聲明一點,所有關於曆史性的備注講解純係本人一家之言,不乏旁征博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望勿噴)。提起塞外首先要說幽州,幽州是漢朝最北邊的地方,由於這裏毗鄰北方各少數民族,因此幽州的故事,既離不開帝國朝廷,也離不開與外族的分分合合,對帝國的曆任執政者而言,幽州無疑是讓他們最頭疼的一塊國土,因為這裏有著最為紛亂複雜的勢力,有著來去如風縱橫馳騁的幽州鐵騎。三國時期幽州轄涿郡、範陽、代郡、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十郡一屬國78縣,約為今天河北北部、遼寧與北朝鮮,其中大體來說由西向東依次為代郡、涿郡、漁陽、右北平、遼東、玄菟、樂浪,北為上穀,南為範陽。由於玄菟、樂浪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其實主要是曆史記載較少,民風差異較大,小編也知之甚少),在這裏就不過多贅述了。

幽州北方即為與長城相隔的塞外,塞外遊牧民族曆朝曆代都和中原戰亂不休,自秦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戍卒築長城,到匈奴高祖受“白登之圍”定下和親之策,再到漢武帝遣衛青大破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逐之漠北;漢宣帝時期和親政策的漢化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匈奴分裂成南北兩支,宣帝後漢元帝“昭君出塞”使得南匈奴完全歸順朝廷政府,開始合力反擊北匈奴,北匈奴自此敗亡;但後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再度分裂為兩支,南匈奴屢屢抵抗不利後,被全員遷入長城之內,定居朔方、九原、雲中等地(三國時仍存在,文姬歸漢嘛),北部匈奴則繼續南下進攻,漢章帝時竇憲勒石燕然大破之;後北部匈奴則逐漸衰弱,被逐漸強盛起來的鮮卑蠶食吞並,特別是到檀石槐(約157—181)時期,擅石槐內並慕容、拓跋、宇文、乞伏、段氏、禿發氏六部,東敗夫餘,西擊烏孫,北逐丁零,南擾漢邊,盡有匈奴故地,西起敦煌,東至柳城,在大漢王朝長城以北(塞外)科爾沁草原上建立起一個強盛的鮮卑部落大聯盟,“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網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擅石槐將統轄地分為東、中、西三部約60邑,各置大人為首領,歸其統轄。可以說,此時的神州大地是二雄並立,兩大帝國如同兩個四世同堂的世家大族,外表雖然繁榮昌盛風光無限,但不久後隨著他們老太爺的去世,馬上會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分崩離析、走向沒落。在塞內大漢王朝中外戚、宦官、世族(累世為官的家族,如汝南袁氏家族、冀州司馬家族)、軍閥豪強四股勢力,爭鬥不休,特別是在188年漢靈帝死後,先是外戚何進把握朝政,欲誅宦官張讓等結果反被宦官所殺,接著世族代表袁紹等人又盡誅宦官,到後來軍閥頭子董卓卻而趁虛而入獨霸京師,關東世族(這裏麵也有部分軍閥豪強)又興兵討董,都欲圖趁火打劫、瓜分漢家天下、壯大自己,真可謂各領風騷,爭鬥不休;而塞外鮮卑,依靠戰爭和掠奪攫取了不少的財富,但生產力卻很低下,農業、畜牧業經濟都不發達,人口的劇增使得鮮卑各部之間除了軍事聯盟之外,並無過多經濟往來;加之政治上除以軍事掠奪為目的的戰爭協作之外,組織上也較為鬆散;故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後,鮮卑軍事聯盟迅速瓦解。大體上被分為東部鮮卑、中部鮮卑和西部鮮卑三部,

1.東部鮮卑西起右北平,東至遼東。首領為素利,屬將有:素利、成律歸(素利侄)彌加、厥機、沙末汗(厥機子)等,部眾分布在幽州的右北平、遼西、遼東(烏丸三郡)塞外。(與漢朝右北平、遼西、遼東隔長城相望,這裏重點強調一下東部鮮卑是在烏丸三郡北麵長城外,不屬於幽州;長城南麵的烏丸三郡則是幽州領土,在此爭雄的是烏丸部落;其實鮮卑、烏丸都是殷商時期一個叫“東胡”的少數民族後裔,西漢初年,匈奴單於冒頓帶兵消滅了東胡,據說東胡剩餘的族人分別逃往“烏桓山”和“鮮卑山”,並從此繁衍生息,他們也以各自的山為族名,烏桓族和鮮卑族就這樣誕生了。但是有學者指出,在蒙古語中“烏桓”是聰明的意思,“鮮卑”則是一種祥瑞野獸皮帶。當鮮卑強盛起來後逐漸吞並掉了北匈奴,於是烏丸三郡塞外的無完人南遷塞內,就形成了後來的烏丸部落。話說鮮卑強大起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