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宗智慧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境界(1 / 2)

我們也說一個眾所周知的公案好了。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成功的境界是什麼呢?當然就是能夠像六祖大師一樣迅速地明心見性,這個公案應該大家都知道,我們略提一下。

神秀禪師的呈心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是講戒無漏學,讓我們的身、語要像菩提樹一樣清淨莊嚴,就是戒德莊嚴。

“心如明鏡台”是說定無漏學,讓我的心明明了了好像一麵鏡子一樣,能夠映照萬物,那就是有定力。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然是說慧無漏學,我們要時時刻刻來破除自己內心的偏見和成見,不斷地超越自己,當然這是個漸修的修法,是一個沒有開悟、沒有見性之前的修法。

但是對於我們做企業管理的人,對於我們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人很有用,想想我們的國家雖然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但是我們有沒有世界知名的品牌?沒有。所以我們的企業其實如果從品牌、從資金、從硬件來說跟那些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來比較還是很有距離,但是我們也不用氣餒,為什麼?因為我們在軟件方麵,在激活人的這種創新能力方麵,是很有特長的,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有很多這樣的智慧,所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華夏文明在六大文明體係之中才能夠碩果僅存,其他的都中斷了,唯有我們五千多年,有些說是七千多年,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方麵去努力,在這個方麵去提升。

而且來說實際上跟隨這個世界的發展,當然將來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麵其實就是企業活力的競爭。企業活力的競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競爭是標誌著這個國家、這個地區的經濟活力、文化水準,其實企業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企業家也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持續地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當然到惠能大師那個層麵,他開悟得法的偈子我們都周知了,那個是說更高妙的禪悟的境界——明心見性開悟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當然還是說戒無漏學,我們在更高層麵上來持戒,更高層麵上來持戒是指我們無相地持戒,持戒清淨而不著相。

“明鏡亦非台”是在更高層麵上來修定,沒有那種生、住、滅,沒有出入之定,而是入自性定、不生不滅的首楞嚴大定。

更往上是從更高層麵來說慧無漏學的修法。

其實為什麼我們要引這個禪宗公案呢?我們一直強調企業也是一個活的生命體,活的生命體一定會有肉身、會有精神、還有靈性。同樣我們企業活的生命體,它的文化也有四層:

表層的文化是物質文化。我們的企業的廠容廠貌,我們的樓宇、機器設備等等,這個都是物質文化。

淺層的是行為文化。每一位員工、每一分子的行為就直接地體現了企業文化。

更往裏麵一點當然就是製度文化。

其實企業文化應該落實在每一個細節裏麵,由細節提煉出來,那個是形成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然後由核心價值觀貫徹到細節之中,這個就是實踐。它有柔性的激勵,還有剛性的製約,當然就是製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