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好書如同好女人(1 / 2)

跌跤

讀《萬象》2003年第8期上王安憶的一個讀書筆記,吃驚之餘,慚愧備至。一個人,居然能讀那麼多書,而且讀得那麼細,中間的細枝末節都沒有丟失,方方麵麵也談得頭頭是道。而那當中有些書我居然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真是讓人汗顏。

這樣的淵博總給人以壓力。學問就如同厚實的衣服,一個人沒有學問,就如同沒有穿衣似的,給人看得通體透明。在一些大家麵前,我時常都有著一種赤身裸體的感覺,感覺到心不踏實,有一種涼風習習的擔驚受怕。

看到一個熟人,隻是幾個月沒有見麵了,驀地就覺得他一下就老了,原來是英俊的,性感的,洋溢著青春魅力,但幾個月之後,雙鬢就呈花白,連腰也佝僂起來。女人是慢慢老的,光陰一寸一寸地捱上來;而男人是突然老的,仿佛一腳懸空,就從階梯上跌下,摔得麵目全非。男人有時候一年之中不是老了一歲,而是十歲;而下一個一年,則又仿佛是老了二十歲。

在街頭看到一個女子,大約是六十多歲了,但卻一副少女打扮,連紅頭繩也紮著,讓人看得目瞪口呆。李敖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女演員一般都會經過三個階段:奇怪期、搞怪期和妖怪期。其實何止是女演員呢,很多女人都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奇奇怪怪難以捉摸,因為難以捉摸,所以讓人失魂落魄;而三十歲以後隨著落花流水,自信心也沒了,於是開始搞怪,裝神弄鬼者有之,畫蛇添足者有之;而到了五十歲以後還要裝性感,裝純情,便變成徹底的妖怪了。

飲食的曆史

星轉鬥移,情隨事遷。八大菜係魯、川、蘇、粵、湘、徽、浙、閩的發展,也暗合著曆史的味道。

魯菜總是給人以長者之風。它是八大菜係當中曆史比較早的,是中原地區悠久文化的產物。比較而言,魯菜在選料以及烹飪上也帶有相當的古拙,比如技藝上的拔絲以及糖醋,比如烹飪上的烤、炸、糟,還有在選料上,喜歡用鯉魚、魴魚等內陸魚種,就攜有悠悠的遠古遺風。

粵菜則比較年輕,像是一個不羈而開放的海派青年。因為離中原文化比較遠,因此在烹飪的手法上顧忌也少。粵菜相對而言用料龐雜,善於變化,並且可以看出西洋烹飪的痕跡,比如說色淡、清爽、鮮嫩、半生半熟等。再比如說火局以及烘,這就完全是西洋烹飪的手法了。這當中最著名的當屬果汁肉脯,典型的西洋做法,特點是汁不入肉,主料是主料,佐料是佐料,分得很清楚。另外粵菜也有一部分攜有著西洋烹飪的野蠻,比如說烤乳豬,用乳豬開大腹,排開,先燒內腔而後燒外皮,在塗料以及火候方麵十分講究,要“色如琥珀,又類真金”,並且皮脆肉軟,表裏濃香。陳果的電影《香港有個好萊塢》就有著很多烤乳豬的場景,兩個巨大的胖子扛著乳豬,那場麵讓人看得油膩無比。

徽菜從廣義上講,是指的安徽菜,但安徽菜從淮北到江南相差很大。因此正宗的徽菜應該是指的徽州菜。徽州菜是典型的山區菜,在用料以及烹飪上也帶有山區的特點。比如說山區的水質礦物質成分多,土質堿分大,比較缺油,所以山區菜一般來說都重色重油,也重燒法。徽菜中有“紅燒果子狸”,果子狸的肉與一般的動物肉不一樣,肥瘦相間,有膠質,有嚼頭。徽菜從總體上來說比較家常,像是殷實人家的小康菜肴。

湘茶與川菜的味道跟地域也有很大關係。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講究麻辣,重佐料,這也是由於氣候和環境的影響。這兩個地方都是水係特別發達的地方,氣候濕熱,汗出不來,所以習慣於借助麻辣發汗。湘菜是以辣為主,萬種滋味都被辣罩住了。川菜則相對豐富一些,有“七滋八味”之說,七滋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味即魚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薑汁、家常。一種菜如此地重視調味品,天下之中,也可能隻有它了。這是變著法兒整自己的味覺,有點刁鑽古怪的感覺。

相比較而言,閩菜清鮮、淡爽、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閩菜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善用紅糟作調料,手法有熗糟、醉糟、爆糟、拉糟、煎糟、火工糟等,跟魯菜相一致的,還有用醬,比如說辣椒醬、沙茶醬、芥末醬等。閩菜與粵菜一樣,也擅長煲湯。閩菜中最著名的當屬“佛跳牆”,這名字取得好,形象而幽默。“佛跳牆”感覺就是把無數的好東西放在一個大壇子裏,密封,然後用文火慢慢地煨,一直可以煨上個幾天幾夜。然後開壇,一刹那間,天上人間彼此不分。

蘇菜主要是淮揚菜、蘇錫菜和徐海菜三幫地方風味菜組成。這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淮揚菜,因為有曆史,有文化延伸,也有文化人物,比如說曹雪芹和袁枚。淮揚菜主要特點是講究選料,注重火工,多用燉燜煨焐之法,重視清潔,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雅淡,造型清新,口味平和。這很符合現代人的特點。與蘇菜相似的,還有浙菜。由於靠山靠海,浙菜在材料中海味和山珍也多一點,做法也精細一些,接近於家常。蘇菜感覺上像是一個雍容的大家閨秀,而浙菜則是精明強幹的小家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