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才能保持持續增長,長盛不衰(1 / 3)

我們應該是說到第四個方麵,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企業保持持續增長,長盛不衰?這個應該是我們辦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你看,那些世界百強企業,過十年以後還有多少?過二十年以後還有多少?你看我們中國的那些百年老店還剩下多少?我看到一個消息,說同仁堂這個招牌就值29.9億,這麼厲害,這是百年老店。其他很多的老店都衰亡了,你看北京原來那個王麻子剪刀廠破產了,那也搞了好多年了。

說明什麼呢?一個企業要能夠持續增長,長盛不衰,它一定有原因的,不是無緣無故的。不然它撐不下去,因為這個社會瞬息萬變,你怎麼可能維持那麼久呢?就算你當時得勢,你能夠成功,能夠做多久啊?沒有做多久。我們看現在的民營企業,我們眼前看過的都好多。

你看原來早期有一個牟其中,四川人,那個人好厲害,很有眼光,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他就把中國的小商品組織起來,然後運到蘇聯去換飛機回來,很厲害。但是後來煙消雲散。

原來還有一個三株口服液,牛皮吹得大大的。三株的董事長說:“21世紀是我們三株的世紀。”這是不知天高地厚,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很多企業都是起得快,也落得快。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它不能夠持續增長?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從禪的角度來說,有什麼樣的智慧能夠啟迪我們,能夠讓我們的企業持續增長,長盛不衰呢?其實就是《左傳》上麵所說的三不朽: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第三是立言。

1.立德立功立言

首先是立德。這個德是很重要,我們要內聖外王,內在自己的修養很高,外在事業也很廣大。我們的企業家要從立德這個角度來提升自己,因為隻有我們自己提升了,我們的企業才能長盛不衰。我們自己懈怠了,它肯定垮下去。

立德很重要。有一些人是事功很大,你看拿破侖、毛澤東,他們這個外在的事業成就很大;有一些人是內在德行很好,聖雄甘地、德蕾莎修女,他們內在的修養都很好。但是這個兩種都能夠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的理想,內在德行要高,內在要能夠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立德。你看曾國藩過世以後,曾經有一幅挽聯來悼念他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讚揚他成就了聖賢的內聖外王的事業。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這個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內在的修養也很高,外在的事業呢,你看,太平天國當時起來十三年,曾國藩把他們打敗了,然後曾國藩也成為所謂的“同光中興”的名臣,同治和光緒年間能夠中興的名臣。但是實際上那隻是清朝的回光返照。

事實上這個立德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每一個企業,首先領導者自己要能夠立德,要能夠努力按照內聖外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夠長盛不衰,這個是內在根本的動力的源泉。

第二個方麵是立功,就是外在的事業的成就,外在的兼濟天下。達則兼濟天下,需要什麼?需要變革。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如果我們的企業,尤其是一些已經大起來的企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如果不知道隨時變革的時候,它就像一個龐大的恐龍,因為不適應環境,肯定有煙消雲散的一天。

例子很多了,如原來安徽蕪湖的傻瓜瓜子,興盛了一些年,現在也沒有了。以前很多做得很大的民營企業,後來都沒有了,原因都是他不知道變革。一直死守自己的產品,死守自己的管理方法,沒有進步,沒有與時俱進,你說他怎麼能夠立功呢?不可能。

再一個是立言,立言是什麼?久了以後要能夠創立和培植,樹立我們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以企業文化來凝聚大眾。

尤其是一些大一點的公司,幾千人、幾萬人,你沒有一種企業文化,怎麼去統理啊?你十來個人當然沒問題啦,跟著你跑就行了。公司大了以後,他的層級越來越多,然後行動就越來越慢。如果你沒有一種企業文化,沒有一種流程的時候,沒有一種完善的製度的時候,肯定不能保障的,肯定會形體臃腫,人浮於事。

我看到一個笑話是說,一個國營企業,三個工人推板車,板車上麵就放了一個空的紙盒子,旁邊還有兩個幹部指揮,你說這種效率怎麼可能做得好?不可能做得好,肯定會要破產。其實就是說沒有一種完善的企業文化,企業難以長盛不衰,所以立言其實是我們要透過創建我們獨特的企業文化,進一步來輻射到整個社會,影響大眾,引導潮流,引導大勢,這樣子的時候才是立言。這個應該是一個基本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具體如何去立功、立德、立言呢?有六種方法,其實就是佛教裏麵的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這個都完全可以用之於企業的實踐,用之於我們人生的實踐。

第一布施度: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回報社會。企業如果有利潤,有效益的時候要及時回報社會,要有一種感恩的心。

不要認為我本事很大,都是我憑本事賺來的,這樣狂妄自大以後,肯定有跌跟頭的一天。但是你沒有孫悟空那個本事,孫悟空他一個筋鬥可以打到很遠,我們跌倒下來,要爬起來就很困難。所以要很謙遜,要有感恩的心,然後要回報社會。

有個例子,我們中國古代史上有一個叫做範蠡的人,範蠡和文種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以後,範蠡這個人很聰明,很有智慧,馬上就全身而退,功成名遂身退,自己及時就隱退了,不留戀富貴。隱居以後,在我那個家鄉,洞庭湖邊上有一個叫做赤山,據說就住在那個地方。然後專門做生意,自己隱姓埋名,改一個名字叫做陶朱公。但是他很有智慧,他的財富是三聚三散。賺了很多錢,然後把所有的錢通通又分散布施給那些貧苦的大眾;又從頭開始做過,又賺很多錢,又把它布施掉,三聚三散。

所以我們了解佛法以後一定要深信因果,要知道隻要我有福報,我不需要刻意去聚斂財富,它自然有的。你布施掉以後,照樣會來的,隻要你有福報。你不要死死地做個守財奴,一分也不肯放出去,那麼你肯定沒有那個氣度,肯定成不了大氣候。所以這個是說財布施。

我說個例子。巴勒斯坦有兩個湖,一個叫做加裏勒亞湖,一個叫做死海,有這麼兩個湖。這個加裏勒亞湖湖水非常清澈,很多的遊魚,湖岸邊上水草很茂盛,周圍的農戶,住戶都生機盎然。而這個死海鹽分很高,寸草不生。但是很奇怪,這兩個湖它都是同一條河流過來的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這個加裏勒亞湖,它這個水是有進來,有排出去;而死海它隻是保留,然後變成怎麼樣?這個水蒸發掉了,鹽分全部積累下來。

這個其實就說,如果我們隻是索取,不知道去布施的時候,事實上是沒有福報的。《了凡四訓》上麵有一句話叫做:“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隻要你培福了,事業自然成功。一個人事業成就與否,可以說福報比他的努力更重要,這個話是日本的所謂“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所說的。

鬆下他青年時候就專門去日本的禪院請教禪師,怎樣打坐,怎樣用禪法來管理企業,他發明了獨特的經營之道,然後很成功,將鬆下公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企業。然後他就說,“我後來知道,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我懂得方法,所以我的福報增長了,自然做起事情來得心應手。”

這是財布施。

法布施是什麼?行正道。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清淨,覺、正、淨。那正是什麼?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個八正道。怎樣行正道呢?你要有正見。你要知道,我做一個企業不是單單為了賺錢,而是要盡到我的社會責任,這樣子就對了。

要承擔我的社會責任。我看到報紙上說,深圳有一家公司,招聘了一個女員工,她招工招到他們公司去以後,後來被查出來有白血病,這個公司就把她開除了,後來死掉也不管她,也不肯去跟她家裏麵聯係,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事實上的話,該公司也沒有為員工買保險,其實是法律都有觸犯的,但是很多的企業都是如此,忽略這些,忽略人權,忽略對人基本的尊重,當然他要持久就有點困難了。所以要行正道。

有一次,胡錦濤主席到內蒙古去視察,視察一個很知名的企業,我們知道是什麼?蒙牛牛奶。視察的時候,他們那個總裁、董事長牛根生就向胡錦濤彙報,他沒有說我們這個蒙牛今年要實現銷售額多少,實現利潤多少,上繳稅收多少,沒有講這些。他就講一句話,說“因為我們蒙牛集團在政府的支持之下發展了,所以我們解決了100萬農牧民的吃飯問題。”

這個回答是很一針見血,說明他心裏麵怎麼樣?有正,有行正道。

事實上成功離不開我們了解四種情——政情、商情、民情、人情。

應該了解民情,能夠回報社會,能夠為大眾提供工作的崗位,這樣子應該是做一件大善事,一件大功德。這個是我們說法布施。

當然還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其實意思是什麼?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他的生命發展方向。不是說他為我所用就好了,我要想,我怎麼樣子才能夠幫助他發展,怎麼樣才能夠提升他,怎麼樣才能夠教育他。一個真正的有智慧懂得運用禪法的企業家,雖然他現在企業很小,他將來都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大企業。因為他有智慧,他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別人無法奪去的,是無法比的。

我們所說的無畏布施是什麼?我們說個例子好了。

有一位仙崖禪師,他教育徒弟的方法就別具一格,他們寺院裏麵住了很多的小法師,然後有一些很年輕出家,當然就很好玩,很貪玩。晚上寺院敲鍾止靜了,本來大家要休息了,但是有些小孩子很調皮,寺院的山門關起來了,就翻圍牆跑出去外麵玩去了。玩到半夜三更,差不多可能淩晨兩三點了,要做早課了才偷偷地又跑回來,又翻圍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