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後,我們不難推測,核泄漏的危害是波及範圍大、受害人群廣、持續時間長的一種巨大危害。而這種危害,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方麵:氫氣爆炸、核能外泄和放射擴散。
就從福島核電站事故說起,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爆炸屬於典型的化學爆炸,也就是在泄漏中,充斥在反應堆廠房裏的氫氣和空氣反應發生的劇烈爆炸。
那麼,氫氣這種活潑氣體是從哪裏產生的呢?據調查表明,福島核電站使用MOX燃料,燃料棒外殼為鋯合金。由於地震和海嘯導致應急冷卻係統故障,反應堆內冷卻水平麵一度下降,並導致堆芯裸露。冷卻不足使燃料棒外殼溫度超過鋯—水反應極限溫度,發生鋯—水反應,生成大量氫氣,從而引發了嚴重的爆炸事故。
核能外泄又稱為核熔毀,是種發生在核能反應爐故障時,產生的嚴重的後遺症。相比核子武器來說,核能外泄所發出的核能輻射威力與範圍都要小得多,但是卻同樣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傷亡。也就是說,核能外泄對人身安全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在一份聲明中說,受3月11日大地震影響而自動停止運轉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中央控製室的放射線水平已達到正常數值的1000倍。而隨其後的一份公報說,這一核電站大門附近的放射線量繼續上升,12日上午9時10分已經達到正常水平的70倍以上。
日本福島1號核電站麵臨的緊急情況在15日起急轉直下,迅速走向惡化:先是2號反應堆外殼在爆炸中受損,造成含有放射物的冷卻水不斷流出。緊接著,一直平靜的4號反應堆起火,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福島居民的人身安全正受著前所未有的重大威脅。日本首相菅直人當即發布命令,要求距核電站30公裏內居民待在家中避險。有消息稱,日本搶險隊員已經從福島一號核電站2號反應堆所在機房撤走。這表明,反應堆厚厚的鋼結構外殼可能因15日清晨的爆炸而破損嚴重,甚至到了無法控製狀態。日本政府發布警告說,福島1號核電站可能正在泄漏出更多放射性物質,從而對民眾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由此可見,核能外泄對人類安全的危害是極大的,但人類目前對於核能外泄的有效防護措施還很少,所以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下麵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2011年3月,因福島核電站爆炸而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正在乘北風向日本各地擴散開。日本文部省表示,放射性物質檢測到的數值雖然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影響,但已要求各地的有關部門提高測定頻率。
2011年3月12日,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初步定為4級。
2011年3月15日,福島核電站3號機組附近測量結果顯示,核輻射水平比法定標準高出400倍。低濃度放射微粒正從日本福島核電站向東漂移,預計將在數日內抵達北美。但這一水平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預計放射微粒還會穿越大西洋,最終抵達歐洲。
2011年3月23日,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曾13次在廠區內檢測到中子輻射。
以上就是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擴散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放射擴散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傳播過程,也可以預估到它的傳播廣度和波及範圍。
教訓
那麼,麵對核泄漏這種人類目前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抵禦措施的威脅,人類又該如何應對呢?核電站是否應該投入生產使用呢?
我們並不能否認,核電站一旦發生核泄漏事故,無論對環境、對人身安全,其威脅都是巨大的,並且會導致高額的經濟損失。但我們也看到,世界各國並沒有因此而停下建造核電站的步伐。這也就從一個側麵說明,核電站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由於節省能源、發電量較大、相對清潔,核電站有著其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實,人類在科學技術史上的每一次前進,幾乎都不可避免地要以流血和犧牲為代價。不斷推動科技發展,其實質上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產、生活,我們雖然感受著核電的潛在威脅性,但也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方方麵麵享受著核電所帶來的便利。
無論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還是福島核電站事故,它們都已經靜靜地在曆史長河中,畫上了句號,正式成為了過去。今後,它們的作用就是讓人類引以為鑒。它們警示我們,也警示後人,在日後的技術中,要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盡量減少對人類安全的危害,將風險率降至最低。
如今的福島核電站中,1到6號機組已經被永久封存,對當地居民來說,那是一個永遠無法磨滅的傷口和教訓。目前福島縣依然殘存著少量殘餘核輻射,以後的日子裏,它也會接受定期核輻射量檢測。這也是福島核電站核泄漏留下的對這場事故的見證。
一直以來,對核電的說法都是眾說紛紜。在出事之後,總會民心惶惶。而核電站也經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無數人的質疑和抗拒。然而,科技總會不斷地進步,相信經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核電站的安全係數會得到不斷的提高,成為能安全造福人類的一種新方式。
紐約大停電—紐約停擺之日
混亂之城
在美國的電力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大停電事故。第一次在1965年11月9日,紐約州與其他6州停電25小時,大約有2200萬人受到影響。第二次是在1977年7月13日,紐約市大停電超過24小時,當晚全市陷於一片混亂,近2000家商店被搶,超過3000人被捕。
1965年11月9日,紐約州與其他州停電25小時,千萬人受到影響。行駛中的地鐵列車向前滑行幾米後,悄然停止不動,地鐵站所有的燈光一起熄滅。造成這場特大停電事故的原因,是一個繼電器突然失靈,從而使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區域遭受了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
51萬人被困在地鐵和地鐵的車廂裏,650輛地鐵受阻。在長達數小時的黑暗世界裏,乘客們用什麼來打發這段時間呢?
在一節車廂裏,一名乘客帶領大家唱起小調,並且用手打著拍子,當乘務員來到,帶領他們通過一道安全井走到地麵上時,合唱發展成了跳舞,人們彙聚在地麵上一對對地跳起舞來。
還有一節車廂裏,一場別開生麵的“聚餐會”正在舉行:長時間受困的人們把他們口袋的一切食物都拿了出來,由大家共同享用。花生、口香糖、巧克力、什錦糖果,甚至維生素。難得的美味則是香腸、炸麵餅圈、意大利比薩和漢堡,大家正愁找不到刀時,一個人掏出了身上的軍刀,把香腸一片片切開,給眾人分食。半夜,運輸當局給尚未獲救的人送來必需品時,看到的是人們相互倚靠著睡覺的感人場麵。
由於停電正好發生在交通最繁忙的時間,運輸當局開出了全部4500輛公共汽車中的3900輛,仍未能減輕運輸壓力。於是,數以萬計的人們徒步跨過大橋或走上街道回家,看上去像是一場參加人數眾多的“馬拉鬆”。
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婦人在想通過第6號大街時小心翼翼地停下,馬上有七個人自告奮勇地上前去護送。而在此時此刻,街邊的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依然在不斷地攔住行人行乞。
黑暗裏的文明之光
當黑暗完全籠罩了整個紐約城時,有一夥大膽的歹徒在商店僅有的一點燭光下,大搖大擺地洗劫了一間經營珍貴陶瓷的古董店—這天晚上,約有1000個櫥窗被砸開,有410個搶劫者被捕,15家商店被搶劫,因搶劫、偷竊或強奸而被捕的有60人。然而,紐約市警察專員約翰遜表示:這天晚上因犯罪而被捕的總人數隻有平時夜間犯罪的10%。此外,造成人員死亡的車禍有20處,造成損失的車禍有10起—這些,就是這個世界上經濟最繁榮的國家的最大城市紐約,在完全沒有紅綠燈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
很多商店將蠟燭賣到每支1美元,手電筒的售價也比以往暴漲了幾十倍—停電給這些老板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利潤。然而,馬錫商店在這天夜裏招待了6000名顧客和雇員—老板邀請所有的人到店裏來休息、吃飯,向他們提供咖啡、三明治和甜餅;奶酪工廠向停留者免費開放了它的家具部—一名流浪婦女就在一張價值500美元的沙發上睡了一夜。而這種慷慨慈善行為的高潮是,在第二天早晨,商店職員還向每個人免費提供早餐和比薩。據統計,這一夜,在世界聞名的“席夢思”高級床上用品公司,有20個人在那裏安然入睡。
醫院的大部分診室,在那天晚上都成了停電受害者的特殊病房。在紐約州立醫院裏,就有144名病人是因受傷而接受護理,許多高血壓患者在停電期間發病,不是由於受驚,就是由於爬上從來沒有爬過的摩天大樓。有一名患者因不得不爬上20層樓回家,導致心髒病發作而死亡。值得一提的是:那天夜裏也有不少的新生嬰兒在蠟燭光下呱呱墜地,成為紐約市民。
在大街上,誌願服務人員用手電筒和熒光棒指揮交通,警察和消防隊員們被從不同的地方召集到崗位上。那個漆黑的晚上,波士頓的全體警察,都穿著迷彩服在街上巡邏。
漫長的黑暗中,隻有自由女神像在發出耀眼的光芒,它的電源來自新澤西州。往日燈火輝煌的曼哈頓,此刻漆黑一片。一座座摩天大樓也黯然無光,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魅力。
曼哈頓一座高聳入雲的摩天樓裏,一個白人男清潔工帶領一名驚慌失措的美麗姑娘摸索著一步步從一樓爬上了十樓,然後將她引到自個的房間裏,還給了她一支蠟燭。當姑娘感謝地掏出10塊錢小費遞給他時,他謝絕道:“不必,親愛的,今晚每個人大家都應該互相幫助。”
數以千計的人被困在摩天樓裏;數以百計的人被困在電梯裏、被吊在半空中。一名受害者事後溫暖地回憶說:“那天晚上的氣氛令我想到了戰爭勝利時,那時人人相愛,大家都互相擁抱著。當時的狂歡和暴風雪後的團結協作是差不多的。”
一名當時被困在88層樓上的老板說:“開始我們隻是坐在椅子上,各喝各的酒,自己品嚐自己的漢堡。而斷電後,在一片漆黑中,大家興高采烈地聊了籃球。我們本來可以跑下樓去,但是有八百多級台階,所以大家都不願意下去了,待著沒動,慢慢地彼此開起了玩笑。”
當漫長的黑暗過去,陽光鋪展在大地上,電力也恢複了正常。汽車又開始擁擠著前進,電梯開始在摩天大樓裏上下快速穿梭。紐約人從黑夜中覺醒,抖擻精神,像往常一樣匆忙地去工作。雖然恢複供電結束了停電時的不便,但許多紐約人都或多或少地覺得心中好像失去了什麼東西。
脆弱
紐約1977年大停電(New York Blackout)爆發於1977年7月13日。當時正是金融危機嚴重之時,而且是夏季最炎熱的日子。整個紐約市唯一沒有受停電影響的是南皇後區的洛克威地區,因為那裏恰好使用的是長島電力公司的供電。紐約城在1965年和2003年都發生過大停電,這兩次停電帶來的損失不計其數,但是巧合的是這兩次都是發生在紐約東北部。而1977年的這次全城大停電還導致了貧民區黑人和拉丁裔居民大規模的搶劫、縱火等行為,紐約不得不出動大批警察來阻止街頭暴力。
1977年7月12日晚上19點,幾道閃電劃過夜空,一束閃電擊中了交通要道,導致了西切斯特縣的兩個斷路器跳閘。接下來,兩束閃電和一些不當、愚蠢的操作,導致許多電站超負荷運行。在連接新澤西電站的交換線跳閘後,為了自我保護,紐約電站自我隔離,而3條主要輸電線也超過負載。當晚21點27分,紐約城最大的供電器Ravenwood 3關閉,整個紐約陷入一片漆黑。直到第二天上午10點39分,整個城市的供電才完全恢複正常。
有報道說,10個月後,紐約地區新生兒的出生率得到迅猛的提高,人口出現了一個飛速增長的小高潮。因此有人就開玩笑說,“停電使人們重新重視起了傳統的娛樂方式。”
石油危機—另類災難中的博弈與製衡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不平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工業和科技方麵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人類在短短的幾百年時間裏所取得的成就,要遠遠大於以往幾千年來人類成就的總和。而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工業和科技的發展。
自第二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工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同時對於能源的需求也進一步加強。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能源的石油資源,其重要性在這一時期迅速超越了煤炭資源,成為全球最為緊俏的能源。
然而,石油資源在全球的分布並不是平衡的,甚至與國土麵積的大小也沒有關係。就人類已經探明的石油資源來說,世界上幾乎絕大多數的石油資源都集中在了一個地方,那就是阿拉伯世界。
中東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歐亞非大陸交彙處,各種文明在這裏碰撞交融,產生了無比燦爛的文化。曆史上,有很多民族曾經在這裏生存繁衍,他們或者已經消逝於曆史的長河中,或者已經散布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或者仍然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對於這些民族來說,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
當今世界,生活在中東這片土地上的是阿拉伯民族,是一群信仰伊斯蘭教真主安拉的人。他們作為這裏的主人,無疑擁有著寶貴的資源財富。據統計,從人類探明的石油分布情況來看,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占到了全球石油儲量的一半以上,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對於石油有進口需求的國家,都從這裏進口石油。
在除了中東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所探明的石油儲量全部加起來還不如中東這塊彈丸之地多。而就石油產量來說,中東的石油產量在世界上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
紛繁複雜的民族矛盾
中東無疑是一個富庶的地方,然而它也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地方。作為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亙古以來就是三大洲之間相互交流的交通要衝。曆史上也有很多國家和民族對這裏進行過你死我活的爭奪,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民族在這片廣袤的舞台上登台亮相,譜寫出了一首首屬於自己的史詩。
在眾多的民族中,有兩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一個民族自然是猶太人,他們是最早生活在這裏的民族之一,要比現在生活在這裏的阿拉伯民族還要早。猶太人在這裏生活的時候,在現在的以色列地區建立起了兩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分別是猶太和以色列。這兩個國家無疑都是輝煌的,然而最終還是逃不過滅亡的下場。在對強權的反抗失敗後,無數的猶太人淪為了亡國奴。
無家可歸的猶太人輾轉數千年的時間,散布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他們雖然沒有自己的國家,然而卻憑借著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一種說法是,猶太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民族,也是最為聰明的民族之一。甚至有人說,現在看起來十分強大的美國,它的經濟命脈實際上就控製在猶太商人集團手上。
猶太人在商業上的成就無疑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另外一個與之糾纏不清的民族所取得的成就則顯得更為偉大。
作為中東地區現在的主人,阿拉伯民族自從登上曆史舞台以後,便在這片土地,乃至全球曆史上都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的統一下,阿拉伯民族終於從各自為政的部落和城邦變成一個強大的共同體,消滅統治波斯的薩珊王朝,打敗拜占庭帝國,征服埃及,曆經幾代哈裏發的擴張後,在相當於我國唐朝時期的時候,就建立起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並且統治當地數百年。在阿拉伯帝國時期,穆斯林的軍隊幾乎是所向披靡的,鐵騎所到之處無有不降。因為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太過強大,周圍的民族很少敢來冒犯他們的虎威。
即使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阿拉伯民族依然是這片土地上十分強大的民族之一。他們不僅征服過這片土地,甚至還征服過非洲的埃及和歐洲的西班牙。直到如今,阿拉伯民族的語言—阿拉伯語也是當今世界上人類使用的主要語言之一。
阿拉伯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他們對於這片曾經見證過自己民族輝煌的故土,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然而,如此一來,他們與這片土地曾經的主人之一—猶太人,便有了不可化解的矛盾,因為雙方都將這片土地視為自己的故土,都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愛。
本來這種矛盾還不是十分明顯,然而隨著聯合國的一紙決議—在中東地區劃出一片土地讓猶太人複國,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頓時激化起來。
兩個民族間的戰爭與第一次石油危機
以色列自複國的第二天開始,便遭到了周邊12個阿拉伯國家的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就在人們都不看好這個剛剛複國的、國土麵積狹小的猶太人國家的時候,飽經兩千多年風霜的猶太民族終於爆發出了他們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他們一舉摧毀了聯軍的進攻,不僅打敗了阿拉伯聯軍的集體圍攻,反而轉守為攻,進入了反攻階段,一舉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的勝利而告終。然而經由此役,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不可調和。
阿拉伯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容忍自己的地盤上生活著另外一群人,他們將這群在他們看來是“外來人”的猶太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直欲拔之而後快。
猶太人在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的亡國生活之後才終於複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在他們和全世界人民看來,這無疑是一個神跡。既然是神跡,那麼機會也就隻有這麼一次,所以猶太人對自己的國家無比珍惜,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
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已經成為了水火之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中東戰爭打響了一次又一次,然而每一次都是看起來國土狹小、沒有戰略緩衝的小國以色列打敗了國土廣袤、人手眾多的阿拉伯國家聯軍。這樣的結果讓人出乎意外,也使得阿拉伯國家更欲傾全力滅亡以色列。
雙方之間的戰爭打了一次又一次,轉眼之間,已經進行了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隨之而來的,還有舉世震驚的第一次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