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今日洪水滔天:恐怖海難(1 / 3)

印度洋大海嘯—波塞冬的怒吼

天堂和地獄

12月,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而在印度洋熱帶海島上,卻有著不變的沙灘和陽光。來自各國的遊客們吃完早餐,在這些迷人的地方悠閑地享受他們的愉快假日。有人在賓館窗口欣賞著外麵的景色,有人在沙灘上享受著溫暖的日光浴,有人在藍色的海洋裏盡情地衝浪……一切都如同天堂一般的美好。

突然,一幕可怕的景象撕破了眼前安寧祥和的畫麵。原本平靜的海天之間突然間地動山搖,海洋怒吼著掀起高達十多米的巨大的浪潮,向灘頭的人們襲來,吞噬著它所覆蓋的一切。人們甚至還來不及驚慌失措,就被巨浪吞沒。沿途的房屋、城市,都成為一片汪洋澤國,無數的居民流離失所,到處都是屍體和哭喊的難民。

這一刻,就是2004年12月26日協調世界時間(UTC)零時58分(北京時間8點58分左右),當地時間早上7點50分左右,一場巨大的地震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西北部海域的深處發生了。因為這次地震乃是百年以來罕見的、震級達到九級的強地震,因而,海水立即變成了一場不亞於核武器的超級殺器,滔天的海浪迅速席卷了印度洋和東南亞沿岸的大部分國家,除了印度尼西亞以外,還包括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等國,甚至連非洲東海岸和中東波斯灣地區的很多國家都受到連帶的波及,可以看出這場災難是多麼的巨大。

由於一切都來得那麼的突然,沿岸的國家和地區都猝不及防。除了海嘯發生時造成的人員大量死亡以外,到處都是被淹沒的土地和城市,到處都是被海浪無情切割的碎片和廢墟。成百萬的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更加可怕的是,因為貧窮、衛生條件差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低下,很多受災地區受到非常嚴重的疫病的威脅。洪水衝毀了醫院和救護所,也將地下水源汙染,大量難民聚居在一些衛生條件極度惡劣的帳篷和臨時居住地區。屍體擺在路邊,在烈日下腐爛發臭,人們隻能簡單地焚燒垃圾和屍體,以防止霍亂、瘧疾等傳染病的爆發,以免導致缺醫少藥的難民出現更多的死亡。

剛剛還是如此美好的度假勝地,現在卻是一片末世的淒慘景象。再加上很多被海浪席卷的地區—如印尼的班達亞齊和非洲的索馬裏—正在經曆著慘痛的內戰,很多救援物資麵臨無法協調和抵達災區的尷尬處境,這讓災難更加雪上加霜。

根據事後的統計,在地震和大海嘯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印度尼西亞,有超過23萬遇難者,斯裏蘭卡超過3萬,印度接近3萬人,泰國超過5000人。而印度沿岸的其他國家也有規模不同的死亡數字,在災難中被吞噬的生命總共已經接近30萬。也許,讀者們讀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數字,但是,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條曾經鮮活的生命。原本美麗的天堂美景,竟然成了眾多生靈的葬身之所,大自然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如此殘酷無情?現在,先讓我們來一探這次巨大災難的成因吧。

海嘯的成因

首先,從世界各國科學家共同觀測的情況來看,這次巨大的海嘯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運動引發的巨大地震導致的。因為地球的板塊並不是一成不變,它是一個長期運動的過程。一直以來,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在長期、緩慢地縮短它們的邊界,如同兩塊慢慢互相擠壓而融化的奶酪一樣。雖然說每年消失的距離之間隙非常微小,甚至不足1公分,但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巨大陸海板塊,每一次細微的變動和遷移,都能積蓄起驚人的壓力。再加上海平麵不斷升高的趨勢,使得以前地殼的內部均衡慢慢地被破壞了。基於此,當海底的岩石在這種能量積累到不可逆轉的地步後,可怕的地震自然就爆發了。因為地震發生在海底,爆發出來的巨大能量造成整個受影響的海洋區域如同一口裝滿水而被搖晃的大鍋,讓整個印度洋都變得狂怒起來,從開始慢慢醞釀的浪花,到一場波及多個大洲的三級大海嘯就此發生了,而最大的海嘯定級是四級。

一場大自然造成的災難,對人們提供的教訓也是值得思考的。就在災難發生4年前的2000年,在蘇門答臘島區域其實就已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地震,但是當時並未引起如此龐大的海嘯。而此前,在這個區域,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災難了。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洋地區的島嶼得天獨厚地成為人們旅遊的一個優先選擇。這種長期的安寧導致了人們對這種海上災難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應有的防範。從這次大海嘯來說,在海嘯的波浪到達海岸線之前,受災地區應該有一段的緩衝期,可以提前進行準備和疏散,使人們能夠快速地逃到高處以逃生。然而,這次海嘯所波及的範圍如此之長,其中很多地區居然連相關的預警措施和警報係統都沒有,災難就那樣毫無聲息地降臨到受災地區人民的身上,讓很多本不應該失去的生命和財產葬送在海嘯的怒濤之中。而缺乏必要的災難知識,也讓很多人在災難發生前缺乏基本的自救常識。再加上貧困和基礎設施投入的缺乏,讓一些地區的災後救援和後續保障基本要依靠國際社會的援助,災民很難得到真正及時的救助和補償。

陰謀、真相和可能

似乎,每一次驚天的災難,都會伴隨著很多與主流不同的、撲朔迷離的說法。當大地震和海嘯發生後,有印度媒體當時就對此表示了懷疑,它提出來的觀點可以說是驚天動地:這場災難有可能是有國家在進行秘密核武器試驗,並操縱人造地震的結果!按照這個觀點,因為畢竟造成這次大海嘯的地震的強度非常之大,因此,很有可能,是很多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改變氣候和地理運動來達到軍事目的的技術的國家在秘密試驗時發生失控所造成的。

這種觀點的提出者認為,印度洋地區一百年來都沒有過這麼強大的地震和海嘯、造成過這麼多損失;很多地方更是從來未受過海嘯的侵襲。而這次地震和海嘯卻是來得太突然、太猛烈,顯得很不自然。

當然,科學界們自然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根據大量的專業調查和數據分析,這次印度洋大海嘯的成因是板塊本身的分裂變動造成的。要引起這樣巨大的地質變化,需要天文數字般巨大的爆炸當量。而且,人為製造的爆炸和地理變動自然自發的地震是能被明顯區分出來的。如果有人想要瞞住全世界所有的科學機構,目前看,似乎很難做到。何況,這樣做的結果,足以讓任何一個政客和國家麵臨反人類罪的指控。因而,陰謀論者的論據似乎僅僅是一種不太合理的猜想罷了。

不過衍生說來,所謂人造地震的概念,其實也並不完全是危言聳聽的科幻小說,這種利用改變環境來作為戰爭武器的設想是一直存在,並得到各大國軍方的青睞的。從曆史來看,古人運用或者因為地形和天氣來實現軍事勝利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國三國時代,關羽攻打襄樊,曹軍將領於禁率領七軍前來救援。正好遇到秋日霖雨,漢水暴漲,結果七軍都被洪水淹沒,導致大敗。

到了近現代,由於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提高,通過人力大規模地改造環境因素,並將其應用到戰爭中,也一直是一個很前沿的構想。因為地殼裏的能量非常不穩定,而且分布不均,如果人為地通過一定手段去將這種能量釋放出來,比如用一定當量的核爆炸,確實能實現製造地震的目的。

影響

這場災難帶來的改變是無疑的,除了巨大的傷亡和財產損失以外,它還帶來了地區地理的永久性改變。很多島嶼一次就被淹沒,海岸線也因此向內遷移,而且這場巨大能量的釋放讓人們認識到,沒有永久安全的地方,必須居安思危。

災難發生後,國際社會迅速動員了起來,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手,為災難後的不幸寫上了人類共同抗災、攜手並肩的溫暖畫麵。美國、歐洲、日本、中國,以及一係列國家和相關的國際組織都積極地為救災工作提供幫助。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第一時間本著友好和人道主義的情懷,向受災的相關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質和現金援助,當時就運送了很多災區人民最為急需的帳篷、飲水和食物,由國家地震局副局長率領高規格救援隊伍,前往印度洋災區參與救援工作,該隊也是第一個奔赴印尼的國際救援隊,我國還陸續提供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慈善捐獻。國際組織如國際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組織等官方或者非政府跨國組織的工作人員也積極奔赴災區。美國派出了大量的運輸艦、飛機和軍人,為災區協助運送救援物資,乃至開動了“林肯”號航母前往蘇門答臘島的亞齊地區,利用平台啟動直升機向那些偏遠的災區投放運送食品和淡水。歐洲、日本、澳洲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在第一時間紛紛行動了起來,在這次災難的救援和後續建設的援助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界各國人民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或者組織義演等活動來籌集善款。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很多受災的反政府內戰地區,也在大局麵前擱置了爭議和仇恨,全力協調整個救援工作。

這場空前的大災難,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團結了起來。

卡特裏娜颶風—驚魂墨西哥灣

美麗的墨西哥灣

夜色即將逝去,一縷微光灑在海麵上。紅日漸漸升起,天空的顏色逐漸發生了變化,由紫而青,變得越來越亮。海風吹拂著海麵,泛起白色的浪花,浪花擊打著岸邊的沙灘,發出陣陣聲響,猶如歌聲一般,海上日出的美景是如此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敬畏大海、向往大海,無數文人讚美大海,被大海的波瀾壯闊所折服。

打開世界地圖,在南、北美洲的中間,可以看到一個呈半圓形的海灣,這就是墨西哥灣,是世界的第二大海灣,僅次於孟加拉灣。它的東西長度大概有1609千米,南北寬度約有1287千米,麵積154.3萬平方千米。墨西哥灣的四周被幾個國家所環繞,北方和東方是美國,西方與南方是墨西哥,東南方向還有一個古巴。墨西哥灣通過佛羅裏達海峽和尤卡旦海峽分別與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相溝通。

墨西哥灣沿岸極其曲折,有許多海灣,岸邊還有著大片的沼澤、淺灘和紅樹林。在它的海底有多種海底地貌,主要是與大陸相連的大陸架、大陸架邊緣的大陸坡和深海的平原。在美國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密西西比河,這條河流自北而南注入墨西哥灣。由於河流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泥沙在入海口沉積形成了巨大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外圍還有沒於水下的衝積扇。墨西哥灣沿岸多為沙質海灘,有沙嘴、沙洲、沙堤,沙堤以及一係列潟湖和小灣。另外,在尤卡旦海峽深約1600米處,有一條海檻,它是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分界線。

墨西哥灣沿岸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有清清的海水和柔軟的沙灘。在這裏可以盡情地劃船、遊泳、潛水,也可以盡享垂釣的樂趣,它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勝地。

然而,美好的事物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麵,在大海那看似美麗平靜的外表下,也有著令人恐懼的麵孔,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颶風。

威脅

提起颶風的形成,不得不提到地球的自轉,由於地球的高速自轉,產生了使物體偏離原來運動方向的力—科裏奧利力,或者稱之為地轉偏向力。它會使北半球運動的物體向右偏轉,而南半球運動的物體向左偏轉。當然,僅僅有這個力是不夠的,颶風的形成必須有原動力,這就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高度氣壓不均時就會產生這個力,它會推動空氣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當海麵上有一個足夠低的低壓中心存在,氣壓梯度力就會足夠大,周圍的空氣在它的推動下就會快速地流向低壓中心,受到科裏奧利力的影響,氣流就會發生偏轉,進而形成旋轉的氣流。由於科裏奧利力在南、北半球引起的偏轉不同,導致北半球的氣流會逆時針旋轉,而南半球的氣流會順時針旋轉。氣流的旋轉使低壓中心的空氣得不到補充,所以低壓中心就可以保持很長的時間。

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發現,形成颶風的關鍵是原動力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足夠強大,這就涉及到3個條件:一是溫暖的水域,它能夠提供足夠的熱量使空氣受熱上升,有利於低壓中心的形成;二是潮濕的大氣,它在凝結時可以釋放潛熱,使熱量更為充足;三是海洋洋麵上的風能夠將空氣變成向內旋轉流動,這樣有利於颶風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原本在美國南部海岸形成的颶風規模很小,而在墨西哥灣卻演變成了5級的大颶風,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在墨西哥灣,形成颶風的3個條件都得到了加強,在墨西哥灣有一股強大的暖流—墨西哥灣暖流,使得海水溫度超過32攝氏度;並且蒸發強烈,空氣潮濕;再加上微弱的垂直風切變和良好的高空輻散,使得原本規模很小的颶風迅速增強為規模巨大的超級颶風。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卡特裏娜”大颶風(英文:Hurricane Katrina)。

“卡特裏娜”颶風出現在2005年8月。8月24日,颶風形成後,在佛羅裏達州首次登陸,經過幾個小時的時間,退出陸地,進入墨西哥灣。“卡特裏娜”颶風在8月28日橫過墨西哥海暖流時,迅速增強為5級颶風。8月29日黎明,“卡特裏娜”颶風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新奧爾良外海岸再次登陸,風速達到每小時233公裏。狂風引起了巨大的風暴潮,風暴潮所造成的破壞是災難性的。風暴潮擊垮了用來分隔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防洪堤,導致新奧爾良市80%的地區被洪水淹沒。強風還影響到了內陸地區,嚴重阻礙了救援工作的進行。

澤國新澤西

“卡特裏娜”颶風登陸後,持續時間超過12小時,之後才減弱為強熱帶風暴,最終於8月31日在俄亥俄州轉化為一個溫帶氣旋。颶風中心附近最高風速達到280km/h,最低氣壓為902hPa。其影響時間達8天之久,影響範圍極廣,包括:巴哈馬、佛羅裏達、古巴、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等,受災麵積幾乎與英國國土麵積相當。造成直接財產損失近812億美元,死亡人數至少為1836人,是1928年“奧奇丘比”(Okeechobee)颶風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美國颶風。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卡特裏娜”颶風都堪稱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是美國曆史上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卡特裏娜”颶風重創了美國經濟,幾乎波及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麵,工業、建築業、保險業、農業等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卡特裏娜”颶風不僅造成了重大的財產損失,也嚴重影響了商業的正常運行。颶風所影響的墨西哥灣和整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幾個港口,並能夠為美國各地提供關鍵性供應線的經濟體係。該地區的石油、航運和其他主導行業對美國經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美國的石油工業而言,“卡特裏娜”颶風來襲時,墨西哥灣沿岸三分之一以上的油田被迫關閉。因原油供應緊張,多達7座煉油廠和一座美國重要原油出口設施隻能暫時停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的變化也清晰地反映出這一現狀。在8月29日開盤時,每桶原油價格上漲4.67美元,達到70.8美元。加油站的油價也在飆升,在亞特蘭大,每加侖高達5美元。為了幫助原油加工廠恢複生產,布什政府不得不在8月31日同意動用戰略石油儲備。麵對石油市場的緊張局麵,在9月2日,國際能源機構的所有成員國同意每天向市場投放200萬桶戰略儲備的石油,持續時間長達30天。這一決定有效緩解了緊張局麵,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當天就出現大幅度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