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370—迷航印度洋
神秘失蹤
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標準時間的淩晨,一架巨大的波音777-200E飛機從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國際機場緩緩升起,飛離機場的M號航站樓,拖曳著燈光向夜空駛去。此次航班的目的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這架飛機是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370號班機,也是中國南方航空CZ748號班機。因此,飛機上的227名乘客中大多數是中國人,其中包括兩名幼童。這其中,有在馬來西亞觀光旅行後返回祖國的乘客,有在馬來西亞參加相關國際書畫研討會議後歸國的藝術家團體,也有因工作需要往返於馬來西亞和中國兩地的公司員工和商務人士。如果一切正常,旅客們在飛機上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北京時間的6點30分時,他們就會到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很多人就能回到自己的家和家人團聚了。在起飛不久,一切似乎都十分正常。
到了馬來西亞時間淩晨1點01分,也就是客機起飛20分鍾的時候,機組開始與地麵指揮中心聯係,他們通報了客機的位置—已經升到了3.5萬英尺的高空,這也是波音777正常的巡航高度—並進行了幾組數據的確認。到1點19分,也就是客機起飛38分鍾的時候,客機機組人員最後一次和馬來西亞航空交通管製中心進行了語音聯係。誰也想不到,沒過多久,匪夷所思的事就發生了。
到了淩晨1點21分,這架波音777飛機,也就是MH370航班,已經飛行到了馬來西亞和越南的空中邊界了,即將進入越方的胡誌明飛行情報區。按照國際航空規則,機組人員此時應該和越方聯係,但是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了,飛機上所有的通訊設備一瞬間全部被關閉。而當時,越方並未發現有飛機求救和發生意外的任何跡象,天氣狀況也是適合飛行的。偌大一架波音777飛機就這麼詭異地在雷達上突然消失了,不但越方無法聯係到它,馬來西亞方麵也是驟然與其失去聯係。在客機消失已經好幾個小時以後,馬方才對整個世界通報:客機失蹤了。
這個消息對當時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焦急等待著親人返航的乘客家屬和親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
迷雲
馬航MH370客機宣告失蹤以後,相關方麵立刻開展了大規模的排查和搜救工作。根據相關方麵雷達記錄的資料可知,客機失蹤的地方,是馬來西亞和越南交界的土珠島南部一百多海裏處。雖然經過大範圍的搜索,但飛機就像蒸發了一樣,搜索人員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俗話說“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可是這架波音777在事發區域卻沒有任何墜毀的痕跡。有幾次,搜索人員發現一些可疑的油跡和漂浮物,但也很快被證實和馬航MH370客機無關。
當時,也沒有飛機被劫持的消息。按道理來說,如果飛機是被恐怖分子或者其他別有所圖的犯罪分子劫持了的話,劫持者應該公開製造影響或者與相關方麵聯係以達到目的。可是馬航MH370客機失蹤以後,卻始終沒有劫持者發出的任何消息。無論是機上乘客的家屬,還是海上相關國家,都焦急萬分。很多人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如果飛機是被劫持,那麼,機上兩百多條生命還有生還的可能。為了尋找飛機,各國都出動了海空力量前往調查。情急之中,馬來西亞有關人員甚至把當地著名的巫師伊布拉欣馬欣請到吉隆坡機場,請他“做法”來尋找失蹤的飛機。可是這位巫師卻隻是說“飛機沒有在陸地,如果不是在天上繼續飛行,就是已經墜入海洋”。這種跳大神的行為當然被科學界乃至宗教界嗤之以鼻。不過這也說明,當時,馬來西亞當局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為了尋找飛機的下落已經是病急亂投醫了。
這個時候,新的線索又出現了。
事故發生幾天後,馬來西亞軍方才向相關方麵通報了一個重要的消息。原來,當時雖然民航雷達和馬航MH370客機失去聯係,但馬來西亞軍方的雷達卻仍然監測到了該航班的信號。當時,在通訊設備突然被關閉之後,馬航MH370客機打了個折返,往西北飛去,一直越過馬來半島,飛到了印度洋上空。根據這個消息和數據,馬來西亞政府在3月24日,也就是該航班失去聯係的17天後宣布,馬航極有可能已經在印度洋地區失事罹難了。
這讓等待好多天的乘客家屬們非常失望和憤怒。因為在這段時間內,馬來西亞政府可謂是閃爍其詞,不斷改口。來自各個國家,包括美軍海軍在內的搜救隊伍在馬來西亞官方提供的失事可疑地點用了一切手段來搜尋,動用了各種先進的搜索裝備,其中就有世界上僅有幾台的小型無人潛艇機器人藍鰭-21(Bluefin-21)。藍鰭-21還有個外號,叫“藍鰭金槍魚”,它被“海洋之盾”號軍艦搭載,能潛入海下4500米深處進行探查和搜尋。結果到四月底,整個南太平洋中曾檢測到可疑脈衝信號的範圍全部都被搜尋了一遍,結果卻一無所獲。海洋之盾隻好收回機器人,結束任務返航。在此之後,中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繼續進行了後續的搜救任務。在這三國的搜救力量裏,有我國可供深海探查的“竺可楨”號遠洋綜合考察測量船,以及為它提供數據傳輸等協助的“海巡01”號調查船。在這段時間,深海測繪為將要進行的拖曳式側掃聲呐的深海探測等做準備。
然而,在整個南印度洋竟然沒有一絲一毫屬於馬航MH370客機的殘骸或者其他可靠的痕跡。
那麼,這次的客機失蹤之謎,其中又有些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我們先來看看與這次事故有關方麵的各種情況和數據,試著從中分析一下各種相關的可能性吧。
先來看看事故的主角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s),它是馬來西亞國家航空公司,1987年正式改定現在的名字。樞紐機場為吉隆坡國際機場、古晉國際機場和亞庇國際機場。它的主要經營範圍是馬來西亞聯邦的國內航線,也包括歐亞、澳洲等國際航線。20世紀40年代,它從隻有一架飛機開始做起,到今天,已經發展為整個東南亞機隊最多的航空公司,可謂是實力雄厚。
然而,正是這麼一家實力雄厚的航空公司,卻上演了如此一出慘劇。自馬航MH370失蹤以後,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對失蹤飛機的消息和線索幾易其口,不僅在實際情況的公布上遮遮掩掩,對於飛機的尋找和救援工作也不是十分賣力。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這一係列表現,使得本就迷霧重重的馬航MH370失蹤之謎變得更加難以捉摸。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恐怕我們已經很難知道。而那些失蹤者的下落,也隻能等待奇跡的出現。或許,隻能由曆史來告訴我們最終的真相了。
協和空難—速度與死亡
總統先生目睹的災難
2000年7月25日下午,一架班機在巴黎郊外的戴高樂機場的跑道上緩緩著陸。這是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乘坐的班機。他剛在日本衝繩參加完世界矚目的千禧年八國峰會,從東京乘機返回巴黎。這時,機場通知剛降落的總統班機要為前方一架正要起飛的客機讓道。沒一會兒,一架機身細長、尖頭如同火箭般的現代化客機映入希拉克的眼簾。它就是協和式客機—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音速客機。在這架票價昂貴的客機上,大部分乘客都是德國中產以上的精英人士。他們生活富裕,追求現代化的生活和昂貴的時代品位。他們此時正要搭乘這架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前往大洋彼岸的紐約肯尼迪機場,然後登上豪華遊輪,在加勒比海度過一個奢侈而美好的假期。他們還將前往悉尼,觀看當年悉尼奧運會的開幕式。
在這一天之前,協和式客機從未發生過任何事故,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飛機。
然而,希拉克總統沒有時間去欣賞協和式客機優美流線型的火箭外形了,他和其他隨行人員的目光都僵住了,因為他們透過舷窗看到一個難以置信的場麵,剛起飛的協和式客機的尾部燃起了熊熊火焰。
短短的15秒鍾後,拖著火焰起飛的協和式客機在空中發生了劇烈的爆炸,並墜落下來,掉落在機場附近的戈內斯鎮一間旅館外約25米處的地方。墜毀的客機產生了巨大的爆炸,燃燒的火焰和衝擊波迅速把這間旅館摧毀,墜落的機身翻身向上,似乎是一隻瀕死的雄鷹,失神地望著自己翱翔過無數次的藍色天空。方圓幾公裏都能看到熊熊的濃煙,事故現場燃燒的大火,到第二天才被撲滅。
在這次震驚法德和世界的慘烈事故中,協和4590號客機上的10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另外還造成旅館中的4人死亡。不幸中之萬幸的是,飛機如果再往西飛一點,就會墜毀在戈內斯人口密集的鎮中心,那樣的話,後果將更加不堪設想。
折翅之謎
全世界媒體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戴高樂機場,悲痛的遇難者家屬、法德兩國政府和世界各國各方麵人士都在驚愕中追問事故的原因,追問著:為什麼世界上最安全的超音速客機,竟會釀成如此慘痛的災難?是恐怖分子的突襲,還是飛機自身的缺陷?無數的問號迅速在所有人的心中產生。
先進的協和式超音速客機,無疑是現代化航空業的時代寵兒。1962年,英國和法國簽署了一個政府合作協議。在這個協議上提出了SST計劃,即超音速運輸計劃。協和式超音速客機的研發和生產,就是這一計劃的產物。這個計劃和概念,在當時的時代下,無疑是非常超前和大膽的。首先,為了讓驚人的每小時1340英裏的高速度成為可能,飛機就必須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發動機來支撐它的動力。經過長期的測試,設計者決定采用四部羅爾斯羅依斯/西尼瑪奧林巴斯593發動機,每部發動機能為客機提供超過3.8萬磅的強大推動力;為了不讓飛機外殼在超過聲音兩倍速度的時候被高溫所熔化,設計師們采用了高性能且重量輕便的銅基鋁合金機身。
協和式客機最引人矚目的地方,無疑就是它那獨特而優美的外形了。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這樣漂亮的S流線型加三角翼無疑是高速飛行中最好的選擇,它能保證在飛行的過程中保持最小的空氣阻力,以彌補發動機推力的不足,讓高指標的飛行速度得到實現。如果算上對超音速客機概念初步進行研究的1956年,經過兩國最優秀的航空研發人員長達十多年的努力下,協和式終於在法國的圖盧茲誕生了它的第一架樣機,1973年12月6日,方才正式投入使用和飛行。協和式客機的配置和性能,無疑是非常豪華的。它的起飛速度可以達到220節,機身長62.1米,每小時就要消耗5638加侖高等級汽油,更令人咋舌的是它那高昂的機票價格。作為英法兩國投入大洋兩岸航線的新秀,每張協和號的機票高達9000美元!能夠乘坐這種客機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家產豐厚的富裕人士,能乘坐協和客機飛到大洋彼岸,也一度成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協和客機的高安全係數,除了會造成巨大的噪音,似乎一切都完美無瑕。
然而,慘劇還是發生了。
事故發生後,除了組織搜救和消防力量,法國迅速組織了對事故的調查。在25號晚上,調查人員尋找到了失事飛機的黑匣子。並通過調查排除了恐怖襲擊的可能性。一開始,從當時戴高樂機場指揮塔的電話錄音中,可以知道當時機場指揮塔方麵在向協和號客機下達起飛指令後大約一分鍾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客機的左翼燃起了火焰,並當即通知了機長。而機長當時回答指揮塔說,飛機左翼2號發動機上有故障。指揮塔試圖讓飛機中止起飛,然而這個時候飛機已經高速啟動,再沒有中止起飛的可能。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客機拖著熊熊火焰,在升空的片刻之後失去控製,最終爆炸墜毀。
誰之罪?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高性能,經過長期飛行檢驗,並在起飛前經過嚴密檢查和維修的飛機發動機,為什麼在起飛的時候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故障呢?很明顯,作為一場嚴重的航空事故,必須有人為這場悲劇負責。
首先,調查人員在分析事故的時候,發現協和客機的設計和管理上,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和缺陷。協和客機覆蓋飛機油箱的蒙皮厚度隻有1毫米多一點,而且非常容易破損,而飛機接觸地麵的輪胎和起落架的位置離油箱的部位非常近,一旦起落架出問題,就會破壞油箱導致航油起火,危害飛機的安全。事實上,這次事故也正是從起落架的破損開始的,在飛機起飛的過程中,起落架突然被劃破,然後導致2號發動機的油箱受到破壞,並在高速摩擦產生的高溫下迅速起火。根據後來的調查,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個起落架有一個關鍵的隔離零件,居然在前兩次起飛的時候,就被地麵的維修工人漏掉了!然而,既然前麵兩次帶病飛行都安然無恙,而且根據試驗表明,飛機發動機的高速推力完全可以克服因丟失這個隔離部件所帶來的影響。那麼,什麼是導致了這次事故中,引發起落架和輪胎破裂的導火索呢?
為了尋求真相,調查人員繼續對事故現場包括整個飛機起飛前後的區域進行了詳盡而仔細的排查。這個時候,飛機跑道上的碎片成為調查人員眼中的焦點。在跑道上大量的碎片中,調查人員發現了一塊被劃破的飛機油箱的外蒙皮,以及一塊長達17英尺的神秘金屬碎片。難道,這就是劃破飛機輪胎的罪魁禍首嗎?經過對比分析和測試,果然,這塊金屬條和輪胎碎片被劃破的痕跡完全吻合。
至此,我們可以大致描述出當時事故發生的經過了。當協和式超音速飛機以接近時速兩百英裏的高速沿著戴高樂機場的跑道加速的時候,客機左輪胎軋過了這片神秘的金屬片,並被其劃破。輪胎破碎後產生的碎片彈了上去,強大的衝擊力正好刺穿了脆弱的2號發動機下的5號油箱,高速度下產生的高溫立刻讓泄漏出來的燃油熊熊燃燒,然後,慘案發生。現在,調查方麵基本可以確定,凶手就是這片金屬條。而根據有關方麵的反複比對,這根金屬片並非來自協和客機。
那麼,這片殺死了一百多人的金屬片,究竟是什麼,是哪裏來的呢?它又為什麼會神秘地出現在跑道上?
順藤摸瓜
事故的調查人員無疑是擁有著可敬的高度敬業精神的。在經過幾個星期的調查,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航空資料,走訪了無數的航空專家後,他們終於得出了結論:這片神秘的金屬條,是由通用公司生產的飛機噴氣發動機防止產生磨損的鈦質耐磨片。 既然如此,那麼很明顯,這必然是從一架裝備著通用發動機的飛機上掉落下來的。這樣一來,線索開始逐漸清晰起來。
通過對在失事的協和號飛機之前起飛的飛機班次的調查,當時,裝備有通用發動機的飛機隻有兩架,一架是法航自己的747運輸機,而另外一架則是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麥道DC-10客機。調查人員立刻找到了當時正好在戴高樂機場的法航747運輸機,發現這架飛機發動機上的零件完好無損,那麼,矛頭自然就指向了美國大陸航空的這架麥道DC-10了。
不出所料,當這架麥道DC-10飛機再次來到戴高樂機場後,調查人員迅速檢查了它的發動機,發現其發動機上的塗漆居然和跑道上發現的鈦片是一樣的。這更加證實了調查方的疑慮,他們立刻聯係美方,並前往美國大陸航空的機庫,調查了關於這架飛機的維修記錄。終於,通過這個線索真相被揭開了:大陸航空的這架DC-10飛機在更換配件的時候,違規使用了這種容易導致事故的鈦金隔離片,並且因為操作失誤,導致了它後來在戴高樂機場起飛的時候脫落到了跑道上。
據法國法律,這種因飛機遺失部件所造成的事故,遺失部件的飛機所有方,將是事故的主要責任人。至此,在這場事故後,因賠付受害人家屬及其他花費,已經花掉了1億多美元的法國航空自然鬆了一口氣,並決定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和協和飛機本身的設計缺陷,把美國大陸航空公司及其相關員工,以及協和客機的數位設計者告上了法庭。而大陸航空方麵則矢口否認飛機失事和金屬片有關。在經過漫長的訴訟後,負責審理該案的法國蓬圖瓦茲輕罪法庭終於在2010年做出判決:美國大陸航空公司在這起事故中應當負主要事故責任和過失殺人的責任,大陸航空公司的機械師約翰·泰勒在為大陸航空公司DC-10客機的發動機做維修時存在嚴重違規,因此判定其犯有過失殺人罪,處以15個月監禁,緩期執行,以及兩千歐元的罰款。而協和客機的設計方也應承擔部分責任。
塵埃未定
在此之後,自認為在事故中沒有任何責任的美國大陸航空自然十分不服,認為這是法國人為了包庇自己國家的航空公司而嫁禍於人,於是決定上訴。經過兩年的法庭拉鋸戰後,法國凡爾賽上訴法庭推翻了關於大陸航空和相關人員的刑事判決,然而仍然維持了大陸航空負擔事故的主要責任的判決,並且仍然需要向法航賠償100萬歐元的名譽損失費,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意味著,法航和消費者還將向大陸航空追究更多責任和損失。另外,在2013年12月3日,那位被認為是事故核心的失誤肇事者,已經在輿論的壓力和旋渦中妻離子散的機械師約翰·泰勒,也將老雇主美國大陸航空告上了法庭,認為在該次事故中,大陸航空的行為導致自己成為公司的替罪羔羊,並承擔了嚴重的後果和責任,因此提出巨額索賠。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無疑是非常戲劇性的,但是無論如何,關於這場事故的主要責任至少已經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了。至於事件後續如何發展,就有待時光的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