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蓍草·卜算子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歎,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歎,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歎,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曹風·下泉》

地下湧出冷泉,一叢童粱被水浸而朽腐。醒來歎息複歎息,懷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湧出冷泉,一叢艾蒿被水浸而凋零。醒來歎息複歎息,懷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湧出冷泉,一叢蓍草被水浸而爛死。醒來歎息複歎息,懷念周朝的京師。

茂盛黍苗長勢旺,得綿綿好雨滋潤。四方諸侯朝拜天子,郇伯親自慰勞他。

清冽的泉水浸泡著本應生長在高處的“稂”“蕭”“蓍”,使得它們奄奄一息,而詩人也因強烈思念周京,神情恍惚低迷。

《下泉》一詩,寫的是周王室發生內亂,周敬王王子匄在稱王之前,住在下泉,思念京師王朝的安危。後來王子匄在晉人荀躒幫助下,入主成周。當然這是後話了。

此詩興中有比,開頭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興,喻周室的內亂與衰微。而這,亦寫出了王子匄觸景生出的悲情。接著以直陳其事的賦法,慨歎緬懷周京,充溢濃鬱的悲涼之感。而三章的複遝疊詠,更是把這種悲涼之感推到了一個極點上。到了末章,卻來了一個雨過天晴般的突然轉折,說到周王朝鼎盛之時,萬國朝拜的盛況。

牛運震《詩誌》評價說:“末章忽說到京周盛時,正有無限愾想,筆意俯仰抑揚,甚妙。”

清人陳繼揆《讀詩臆補》則分析得更動情:“感時追憶,無限傷心,妙在前路絕不說出。讀《下泉》的末章,正如大唐經曆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後,說到貞觀年間盛世的景象。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馳,而不覺言之津津也。”

或者又如紅樓中,經曆過至盛的繁華之後,終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彼時穿了大紅猩猩氈,行走於雪野中的落魄公子寶玉,大概也會想起往年家族極盛,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梨香院女孩唱的那支“原來這姹紫嫣紅開遍”的曲子。

《下泉》詩對後世文人有很深影響。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其《七哀詩》中,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的句子。

南宋詩人鄭思曉寫有“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的詩句,意思是說,我一心夢想著要收複中原,一統故國;那萬古傳誦的《下泉》詩中所表達出的情思與願望,也正是今日之人所日夜盼望的。大批南宋遺民在故國淪陷後的心靈創傷和悲痛,以及渴望中原一統的滿腔熱望,便讓鄭思曉借千年前的一首詩,給傳達出來了。

蓍草,為菊科植物,長有互生的葉片,長線狀,披針形,篦狀羽裂,裂片邊緣有小小鋸齒,所以又稱鋸齒草。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於枝頂,夏秋之間,開白色小花。莖、葉中蘊含芳香油,可以做調香的原料。

古時蓍草可用來占卜求卦,跟龜殼的作用一樣。遠古先民們求卦習慣用蓍草,這與對蓍草的崇拜和神話有關。《說文解字》說蓍草“生千歲三百莖”。另據《易緯·乾鑿度》引古《經》說:“蓍生地,於殷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五百歲形漸幹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於下。”

這些傳說無疑令蓍草染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蓍草曆來便有神蓍、靈物、神物之譽,非聖人之地而不生,華夏大地茫茫疆域,也僅山東曲阜、山西晉祠、太昊伏羲陵三處生長此草。每年春秋二季,前去太昊伏羲陵祭拜的欽差大臣,返京時都要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向皇帝複命的信物。太昊陵蓍草園的“蓍草春榮”也被列為淮陽八景之一。

《易經·羽卦》雲:“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讚於神明而生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卦先說蓍,蓍是由於聖人的幽讚才變成神明了。《易經·係辭》上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意思是說,蓍草能反映事物的變化,預知吉與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