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宣言發表後,在羅素的積極推動下,由美國大企業家賽勒斯·伊頓資助,於1957年7月以《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簽名者的名義,在加拿大東部新斯科舍州的普格瓦許村伊頓家裏召開了一次有10個國家共22位科學家參加的會議。
此後這種會議大概不到一年就舉行一次,開會的地點在魁北克、維也納、莫斯科、倫敦等處。這種會議以後統稱為“普格瓦許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羅素生前是這個會議的常務委員會主席。
在1957年的會議上,通過一個決議:“鑒於未來任何世界大戰必將使用核武器,而這種武器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我們敦促世界各國政府認識到並且公開承認,它們的目的決不能通過世界大戰來達到。因此,我們也敦促它們尋求和平辦法來解決它們之間的一切爭端。”
愛因斯坦和那些與他一樣的科學家們的呼籲,在當時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們的嘲弄。可幾十年後,他們的主張正是全球和解的基礎。曆史證明了他們的偉大。
我的一句話感受
不管什麼矛盾,都是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的,要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戰爭。
第六節 死而不朽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右臉感到陣陣劇痛,還出現了別的症狀。醫生們診斷是主動脈瘤,並建議他動手術。
愛因斯坦的豐碩成愛因斯坦拒絕了。他知道,自己應該走了。自從1917年那場大病以來,他一直有胃痙攣、頭暈惡心和嘔吐的毛病。1945年和1948年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發現主動脈上有瘤,這是一個致命的定時炸彈。他知道,現在這個定時炸彈要爆炸了。
我的作文素材
果是在身體不佳的情況下取得的。
第二天,心髒外科專家格蘭醫生從紐約趕來。盡管病人很虛弱,但格蘭還是建議開刀,這是唯一的搶救方法。愛因斯坦蒼老的臉上現出一絲疲倦的微笑,搖搖頭說:“不用了。”
幾年前,醫生就告訴他那個主動脈瘤可能隨時破裂,愛因斯坦總是笑著說:“那就讓它破裂去吧!”
4月16日,愛因斯坦病情惡化,秘書杜卡斯又匆匆請來醫生。醫生讓愛因斯坦立即住院。
一到醫院,愛因斯坦就讓人把他的老花眼鏡、鋼筆、一封沒有寫完的信、一篇沒有做完的計算送來了。
我的作文素材
愛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沒有放棄工作。
垂危的愛因斯坦在病床上欠了欠身子,戴上老花鏡,想從床頭櫃上抓起筆,可手還未抬起,他又倒了下去。
寬大的布滿皺紋的額頭上冒出一層汗珠,那支用了幾十年的鋼筆從手裏滑下來落到地上。
4月17日,愛因斯坦自我感覺稍好一些。愛因斯坦對所有來看他的朋友、同事們說著同一句話:“別難過,人總有一天要死的。”
他提前立下遺囑:“我死後,切不可把梅塞街112號變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我在高等研究所的辦公室,要讓給別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我的一切都將隨我一起死去。”
晚上,愛因斯坦讓杜卡斯回去休息。夜裏1點剛過,突然,護士聽見愛因斯坦呼吸急促,她急忙走到床前,隻聽見愛因斯坦用德語含含糊糊地說了幾句話。多麼可惜,她不懂德語,努力傾聽,還是沒有聽明白。
1955年4月18日淩晨1時25分,愛因斯坦在他定居了22年的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與世長辭。
巨星隕落,舉世同悲。電訊傳遍了地球每一個角落:“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逝世,終年76歲。”
全球為之悲痛,到處都是悼詞:“世界失去了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失去了最偉大的兒子”。
到處都是頌詞:“愛因斯坦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愛因斯坦改變了人類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
唁(yàn)電和唁函,像雪片一樣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飛到了普林斯頓。這些唁函和唁電,有來自學術團體的,也有來自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有來自著名科學家的,也有來自普通的男男女女的……人們懷念愛因斯坦,因為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開闊了科學造福於人類的無限廣闊的前景;人們懷念他,因為他一生致力於對光明的追求,為人類的進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真理不屬於個人,甚至不屬於發現者,就像愛因斯坦從不認可他發現了相對論的提法一樣。個人的生命如果想不朽,就得在探索、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跡。記住愛因斯坦的話:“死去的我們,將在我們共同創造的保留於我們身後的事物中得到不朽。”
還應記住英費爾德講的一件事:
曾在1927年給愛因斯坦畫過像的巴伐利亞畫家的約瑟夫·薩爾,於1938年逃出納粹監獄來到了普林斯頓。
他在這裏問過一位老人這樣一個問題:“大家對愛因斯坦的科學著作內容一點不知道,可是,為什麼還如此仰慕愛因斯坦呢?”
老人回答說:“當我想到愛因斯坦教授的時候,我有這樣一種感覺,仿佛我已經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