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章開始我們就進入了風水操作理論的學習。
第一節 陰陽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在我國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
陰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全在於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陰陽概念,最早來自陽光的向背,物體向陽的一麵叫陽,背陰的一麵叫陰。繼而不斷引申用來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的所有現象。
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麵的、外麵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麵的、裏麵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屬陰。
自然界的萬物萬象,其內部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麵。例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陰陽極(南北極),建築物有陰麵和陽麵,山南為陽、水南為陰等等。陰、陽兩種屬性,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此消彼長,彼進此退,且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麵轉化。
第二節 五行
五行學說把客觀世界歸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最基本的構成。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相生相克。
相生指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什麼五行會相生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水能滋潤樹木,木燃燒後能產生火,火燃燒後能生成灰土,土裏麵能找到金屬、礦物,寒冷的金屬表麵潤澤,能產生露水,而且五行中唯有金屬遇熱熔化後變成液體狀態。這樣就形成一個循環鏈。
相克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為什麼五行會相克呢?古人認為:水能夠滅火,火能夠熔化金屬,金屬製品能夠砍伐樹木,樹木的根能夠穿透土壤,土能夠吸收水分使之消失。
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克,構成一個循環鏈,周而複始。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總原則。有了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第三節 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源於古曆法,而後被中國古代科學文化采用,作為時空參照體係。中國風水學廣泛采用幹支,用來分辨方位。
幹支,又稱“幹枝”,古人將它們比為樹幹與樹枝,幹強枝弱,以幹為主,枝為輔,故名天幹、地支。
天幹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構成了六十甲子。
我們平常說的一個花甲,就是指一個甲子,共60年。
十天幹的五行屬性為: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十天幹的陰陽屬性為:
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己、辛、癸屬陰。
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為:
子屬水、醜屬土、寅屬木、卯屬木、辰屬土、巳屬火(巳注意要與天幹的己分清楚)、午屬火、未屬土、申屬金、酉屬金、戌屬土、亥屬水。
十二地支的陰陽屬性為:
子包藏癸,癸屬陰,故子為陰。
醜包藏癸辛己,為陰,故醜為陰。
寅包藏甲丙戊,為陽,故寅為陽。
卯包藏乙,乙為陰,故卯為陰。
辰包藏戊乙癸,陰多陽少,故辰為陰。
巳包藏丙庚戊,為陽,故巳為陽。
午包藏丁,丁為陰,故午為陰。
未包藏己丁乙,為陰,故未為陰。
申包藏庚戊壬,庚為陽,故申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