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鶴因為王化貞的失廣寧而辭官,那誰來擔負熊延弼的不戰而失遼西呢?曾力捧熊延弼的劉一璟成為眾矢之的。
本已銷聲匿跡的浙黨、齊黨餘孽紛紛上陣,上疏彈劾劉一璟。
麵對這個局麵,葉向高卻采取了旁觀中立的態度,讓劉一璟甚為心寒。
在巨大的壓力麵前,在隻有少數人支持的事態前,心灰意冷的劉一璟連夜提出辭疏,告老還鄉。
王化貞是東林人,熊延弼是東林人薦舉,初掌朝政的東林人順水推舟,準了他的辭呈。於是,張鳴鶴與劉一璟成為此次廣寧失守的替罪羊。
王、熊之案也正式進入審理過程。
會審的二十八位官員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簽署對量刑的看法。有人認為熊與王雖都是逃,但性質不同,建議殺王化貞、戍熊延弼。當由於隻是少數人,不占上風。最終決定熊與王皆處極刑。
“熊比楊鎬,更多一逃;比袁應泰,反欠一死。宜用重典,以警將來!”
首輔葉向高看著對熊延弼的判決,思考長久,沒有立即批準執行,提出三法司會審後再作決定。熊延弼被押回京城,投入刑部大牢。
王安拖著病體堅持處理政務,他向內閣提出,允許內宮派人參與到審理中。
王安也是先皇的顧命大臣,又與朝廷保持著良好關係,對於他這個請求,葉向高等人自是答應。
王安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在經過仔細斟酌後,決定派魏四前去。然而去傳魏四的小太監回來說他不在宮內,令王安很是驚訝。
“王公公,魏四來了!”剛剛從關外趕回的魏四一聽王安傳喚,便急急趕來,連衣服也沒換,全是塵土,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
正在困惑的王安見是他,有些責怪地問道:“如今政務繁忙,內外宮都混亂不堪,你這是跑哪去了?”
魏四喘著粗氣,“稟公公,小人去了趟關外。”
王安驚愕不已,“你去關外作甚!”
“公公還記得訓練騰驤四衛營的袁崇煥嗎?”魏四道,“他要去關外考察,小人畢竟在關外呆過些時日,便隨同前往引路。”
王安責備道:“關外形勢不明,若有個三長兩短,雜家豈不少了個幫手。”
魏四笑笑,“公公放心,魏四總是把性命放第一位的。公公喚小人何事?”
王安向他說起會同三法司共同審理王、熊案之事。
“這個?”魏四猶豫起來。按說這是代表皇上去觀審,一般都是執掌東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才有資格。
“不礙事,你隻是去觀看,以顯皇威,審理過程等不用插手。”王安看出他的疑惑。
魏四憂慮地道:“小人隻是禦馬監掌印,恐怕其他公公會不滿意。”
“是這樣,王體乾、劉若愚已舉薦你入司禮監任秉筆。”王安道,“待這個案子結束後,你便入司禮監。你這是代雜家而去,其他人有何話說。”
魏四假裝思索會,答應下來。是假裝,因為他早有決定。
這個案子要審,責任人要追究,但前線防務也要進行。從關外回來的袁崇煥在第一時間來到孫承宗麵前,不等這位新尚書責罵他的擅離職守,便牛氣衝天地道:“給我足夠的兵馬和糧草,我一人便可守住山海關!”
他的牛氣來自於這幾日的考察成果,他已有防守之策,這其中也少不了魏四的分析和判斷。
魏四決不是凡人。這就是兩人關外一趟後,袁崇煥的另一判斷。
“那你說說吧。”孫承宗有些不相信地道。他聽說過袁崇煥在兵部常發表自己的看法,今日倒要看看有多少貨。
袁崇煥攤開他與魏四共同繪製的簡易地圖,緩緩說起,頭頭是道,甚至連兩座山崖間的距離都說得很精準。
孫承宗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在這個憂急彷偟的時刻,袁崇煥便像是上天賜給大明的天神,撥開一切迷霧,看清前進的道路。
袁崇煥講完,孫承宗不住點頭,“好,好。你先回去,待我與其他閣臣商議後再給你分派。”
袁崇煥感激退下。他感激孫承宗能賞識自己的才華和報國之心,他更感激從關外回來時魏四對他說的那番話。
“袁大人回京後要直接去找兵部尚書孫承宗,將你的策略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如今的朝廷高層,懂得用兵的人也就他了,我相信他會給你一展抱負的機會。內閣其他人都是文人,對軍事一竅不通,孫承宗相信你,他們自然也就相信。”
正如魏四所料,次日內閣及兵部便決定破格升他為兵備僉事,協助新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防守山海關。
夢想已久的機會終於得到,雄心勃勃的袁崇煥立刻行動起來,立刻加急書信回家鄉,令招募兵勇前往山海關。並同時向兵部申請調廣西狼兵往前線,得到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