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延弼聞訊,立即命令王化貞親自督戰。王化貞不予理睬,派親信將領孫得功率兵增援。
孫得功這人不得不多說一下,他便是王化貞派往金營策反李永芳那人。他帶來的消息是李永芳已被策反,但實際是他已被李永芳策反降金。
熊延弼深知西平之重要,令鎮武、閭陽兩處援救西平。於是在沙嶺,大明軍隊與金軍鐵騎展開決戰。
結果可想而知,明軍難以抵擋八旗雄師的攻擊,大敗。而孫得功這時在軍中大散“失敗退兵”謠言,明軍全線潰敗,西平被攻陷。
這還沒完,孫得功退回廣寧繼續造謠“金兵將要來攻打,城將不保”,令士兵們和百姓驚慌失措,紛紛逃離。
這時的王化貞還在署衙內想著朝廷何時來公布那個好消息,幾名參將跑進來告訴他孫得功已叛變降金,正接應金兵入城。
蒙在鼓裏的王化貞大驚失色,在眾參將的攙扶下逃離廣寧。
這時的熊延弼在距廣寧四十裏的右屯,聽聞這個消息,猶豫起來。
廣寧城內尚有守軍一萬多,自己這有五千,若去守廣寧,未必能抵得住六萬敵軍。若是失廣寧,那責任可就說不清道不明了。眼下很顯然是王化貞丟了廣寧,罪責難逃,自己又何必為他背這個黑鍋呢?
想到這,他沒有疾馳廣寧,而是去迎接逃回的王化貞。
王化貞見到他大聲哭訴失城的原因,熊延弼一番嘲諷後令他先入山海關,自己在關外做些善後事宜便撤回。
其實努爾哈赤在第二日才來到廣寧,未損一兵一卒,大搖大擺地進入這座已不設防的重鎮。
隨後僅僅兩日,義州失陷,廣闊的遼西地區淪入努爾哈赤之手,山海關以北已非大明所屬。
廣寧失陷,京城內人人自危,亂成一團。稍微有點路子的官員紛紛將家眷送走,自己也在作南逃的準備。
高估王化貞能力,廣寧丟失,自己難脫幹係。葉向高把腸子悔到了青,帶著愧意,他提出安排各部、科官員分守京城的十六門,並在城外配置重炮。並請求從京城道山海關每十裏設一個報馬,所有驛站皆以軍務為第一位。
提議得到內、外宮的一致讚同。
張鳴鶴在第一時間遞上辭呈。他這樣做的理由,第一是作為兵部尚書,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第二便是保葉向高,避免他被牽連,致使東林的大好局麵受到損失。
辭呈不出意外地得到批準,兵部尚書的空缺又引來一番紛爭,人選眾多,其中以孫承宗最為炙手可熱。
王體乾決定在這時向王安發動攻擊,卻找不到魏四。趙應元按魏四的交代告訴他,魏四出京去了山海關,暫不可輕舉妄動。
魏四去了山海關?
沒錯,這時的他已到山海關,與他同行的是袁崇煥。
廣寧一失,魏四便想到袁崇煥。他清晰地記得這時的袁崇煥會單騎出關考察,嚴格意義上這也是他第一次在曆史中露麵,從此鋪開他波瀾壯闊而又悲壯淒涼的一生。魏四決定在路上等他。
袁崇煥很吃驚地望著魏四,“你,怎會在這?”
魏四笑笑,“等袁大人一同出關。”
“你怎知我要出關?”袁崇煥更是驚奇。
魏四仍在笑,“我還知道很多,以後袁大人會慢慢體會到。”
袁崇煥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轉而問道:“你是宮裏的太監,做好你的事便可,去關外作甚?”
“袁大人也不過兵部的小小文書,做好自己的事便可,又為何去關外呢?”魏四笑著反問。
“哈哈,既然如此,那就一起吧。”袁崇煥不想提及他的遠大誌向。
“能與袁大人同行,魏四之幸也!”魏四爽朗大笑。
兩人快馬加鞭,奔向山海關,奔向遼闊的關外大地。
朝廷的爭論很快停下來,因為當今朝廷中在軍事才能方麵超過孫承宗的人不多,或者說沒有。孫承宗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管理兵部事務。
孫承宗果然有兩下子,針對當前局勢,他提出安撫西部蒙古,撫恤邊鎮百姓,減少京城駐軍等舉措。另外他指出目前武將作戰卻由文官指揮,不論大戰小戰皆需要請示朝廷,犯兵家之大忌,應作改變。
廣寧失守的追責也拉開,逮捕王化貞,交與刑部審訊;熊廷弼則遣回原籍,削職為民,聽候審查。
如果是這樣,倒還不失公允,隻可惜熊延弼最終仍未能逃脫被斬,傳首九邊的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