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誰人都想家國富,誰人都望子孫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也是人之常情。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心中的太陽,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和寄托。一想到家長們對子女那份期盼,我們就更感覺到身上責任的重大。麵對家長的厚望,我們絲毫不敢有所懈擔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做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在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教育的搖籃,21世紀是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的世紀,隻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隻要有一個善良、節約、樂觀和整潔的母親在料理,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殿與快樂力量的源泉。日本的教育家福澤瑜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因此,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認識孩子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應積極發展孩子的才能,提高他們的興趣,切勿消極的批評和抑製。要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做的,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自己能夠想的就讓自己想。我們一天到晚所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動,十之八九都是習慣。如起床、穿衣、刷牙、吃飯、走路、寫字、睡覺等所有一切都受習慣的支配。為此,父母不能橫加幹涉、一手包辦,應讓孩子自己去認識世界。隻有自己通過實踐獲取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隻有自己去發現的世界,才是自己的世界。
2.做到以身作則。孩子是富有模仿性的,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處,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子女的“監督”,其言其行難以完全回避子女。所以父母處處、時時、事事要以身作則,樣樣都要自己先做出樣子。盡可能從人格上成為孩子的榜樣,以無聲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靈。作為家長,不要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而將孩子看成是祖國的未來。這樣,他對孩子的期待就不僅僅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要求來設計孩子的成長和孩子的明天;作為家長,就一定要支持老師和學校的工作,要用教育的眼光時時關注孩子的成長。
3.開好頭,不開壞頭。俗話講的好,萬事開頭難,第一次做的好,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以後就容易做錯,許多孩子養成的種種壞習慣,都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學的時候,老師或父母沒有及時去糾正他們的錯誤才形成的,以至於後來一錯再錯,長大後就更難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