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磨刀匠唯恐跟不上,緊接著放聲高呼:“出——醜——啦——”
講述人:尹菊林,文盲,農民,時年5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3年10月。
流傳地區:茶陵、攸縣。
農民搶白文武秀才
文秀才和武秀才同著從縣城回歸鄉裏,半路上碰上了天老爺下大雨,二人一時被雨淋得像落湯雞,走到路邊一間小茅屋的屋簷下避雨。一個農民從裏麵出來看見他倆這副樣子,就找了兩把舊傘給他們,並答應陪他們走兩裏路。
路上,兩個秀才想取笑農民一下,假裝要和他結個“老庚”。武秀才提議:“今天我們三老庚結義,每個人要講幾句,以表誠心。”文秀才一聽,便搶先說了四句:
“我頭戴烏紗有四點紅,我身背文章鬆又鬆,昨天我從街前過,人人誇我好威風!”說完他斜眼看了看農民。
武秀才接下去也說了四句:“我頭戴帽子有四點紅,我身背寶劍鬆又鬆,昨天我從街前過,個個讚我威風又威風!”
武秀才也斜眼看了農民一眼。
農民不慌不忙的,也湊四句回答他們:“我頭戴鬥笠有四點紅,我身背蓑衣鬆又鬆,我隔三年不下種,看你們兩個有屁威風!”
兩個秀才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臉色刷白,灰溜溜地走了。
講述人:尹菊林,農民,時年67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67年6月。
流傳地區:虎踞等地。
鞋匠改詩
從前,有個姓賈的人,不學無術,卻十分自負。他隻認得幾個字,又老愛吟幾句古詩,所以,人們背地裏叫他“假(賈)秀才”。他不會作詩,大家也不買他的賬,於是,他終日長歎短籲:“天涯何處覓知音?”他老婆見他終日悶悶不樂,就給他出了個主意:“你到大地方去看看,總會有人賞識你的罷!”他一想,有道理。第二天,他清點好衣物銀兩,便上了路。
到了城裏,時值清明,雨下個不停,他到一家鞋匠鋪門口躲雨,口中則吟起詩句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個鞋匠正在補鞋,見得他一本正經,搖頭晃腦地吟詩,就想跟他開玩笑:“先生,您剛才吟的這首詩,我看要改一改才好。”假秀才白了他一眼:“一個粗人,也配改詩?!”那鞋匠也不在意,接著說:“你看,雨紛紛的時節,自然是清明時節,‘行人’,當然是走在路上,‘何處有’,已是問句,何必再加‘借問’二字呢?‘遙指杏花村’的,更非一定要是牧童。‘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這不簡單明了麼?”假秀才一聽,言之有理,但不肯在鞋匠麵前低頭,隻略為點點頭,又吟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心想這又看你如何講。哪知鞋匠笑了笑,不慌不忙地接口道:“要是我,就要在第一句前麵加上‘千年’二字,這雨才顯得甘貴,第二句呢,加上‘萬裏’,萬裏遇故交不更加親切麼?第三句前麵加上‘和尚’,第四句加上‘貢生’,就都是世上奇事了。”隨即念道:“千年久旱逢甘雨,萬裏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貢生金榜題名時。”假秀才一聽,大為驚訝,便稍微客氣了些,說:“佩服!我再吟一首,不知先生可有何見教?”於是,閉上兩眼吟唱起來:“日照桌八腳,籬笆狗高歌……”剛吟完兩句,那鞋匠放下手中的活計,截住道:“這是什麼意思?”假秀才頗為得意地白了他一眼,說:“一日,坐在舍中作詩,正苦不得句,見太陽照在我家桌上,投下影子,不正好八隻腳麼,又見一隻狗,想鑽進我家院子,腦殼卡在籬笆縫裏,進又進不來,出又出不去,急得‘汪汪’大叫,於是兩句好詩油然而生。”他想接著往下念,那鞋匠大笑起來:“依我的意思,隻要拿張膏藥封住那狗嘴就好了。”假秀才一愣,訕訕地走了。
講述人:譚鳳鳴,農民,時年58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78年5月。
流傳地區:茶陵。
“秀才”吃屎
從前,有個書生,養了一隻八哥,它和書生形影不離,跟書生學到了許多東西,不僅會說話,還會讀書、吟詩。
有一年,書生要去考秀才,八哥也要去,書生說:“你沒有人身,不會寫文章,不要去。”
八哥說:“我會講,我講你寫,不就行了。”
書生想想也好,就帶八哥同進考場。結果,書生和八哥都中了秀才。
八哥中秀才,真是天下奇聞。考官一時高興,要給八哥披紅敬酒。八哥呢?見自己中了秀才,目空一切,從此不再跟原來的主人了,獨自飛來飛去,到處吹牛。後來,吹得口也幹了,肚也餓了,想找點東西吃。恰好,有個農民在澆糞,八哥想,不錯,糞裏有蛆,何不去飽吃一頓?便飛到農民身後,一口一條,一口一條,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想吃,一不留心,竟一口啄到那個農民的腳後跟,痛得那個農民發起火來,用手中的木棒狠狠地一棒打去,八哥大聲說:“這還了得,我是秀才,你竟敢打我,我要到縣裏去告狀。”農民說:“好一個吃屎的‘秀才’,打了你,又能怎樣?”
八哥氣乎乎地告到縣衙,把農民打它的經過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又好氣,又好笑,說:“該打!該打!你這混帳東西,到底不是人,屎也啄,尿也啄,哪裏像個秀才樣!”當堂把八哥的秀才革掉了。
講述人:尹菊林,農民,時年66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66年8月。
流傳地區:虎踞等地。
歪八故事兩則
從前,有一個人因專門出歪點子,所以人稱“歪八”。歪八一生以做惡作劇出名,傳下許多故事,這裏僅說兩則。
“外不惜人,內不惜己”
有一年青黃不接,歪八家已有兩天無米下鍋,全賴野菜填肚充饑。一天,家裏來了一位遠方客人,怎麼辦呢?歪八走到他妻子身旁,耳語一番,要他妻子手提酒壺向鄰居借米做飯。他妻子出門快兩個小時才蹣跚進入家門,歪八高聲問道:“你用米換酒為何空壺回家?”“沒有酒。”其妻說。
“哎!真是,地方窮冇藥醫,有米換酒也冇得。”歪八轉身對客人說:“你看,這背時地方,酒也冇得,怠慢了,不好意思!”
歪八妻隻借來一升米,僅能給客人吃飯。怎樣才不失體麵呢?歪八又私語其妻:“吃飯時用兩隻大碗裝飯,一隻裝滿飯給客人,另一隻大碗裏蓋上一隻小碗,小碗四周盛滿飯,看似與客人的一樣。”飯端上桌,歪八同客人剛坐入桌旁,便開口說:“世上再也找不著你這樣的蠢婆娘,我哪一餐吃過這樣一大碗飯呢?除非是客人吃得完,趕快給我裝過來。”客人一聽,連忙說:“我也吃不完這麼多飯。”歪八趁機要他妻子也將客人的飯減少一些。結果大大方方地吃完了中午飯。客人走後,歪八對妻子說:“怎麼樣?我這點子不錯吧!這就叫做:‘外不惜人,內不惜己’。”妻子聽了哭笑不得。
“歪八、歪八,罰你擔磨石”
有一天,細雨綿綿,道路泥濘。歪八的一個朋友派長工來歪八家送封信。這個長工從未到過歪八家,快到歪八家門口時,他見到一個拾野糞的人,便問:“請問歪八家怎麼走?”這人說:“你對直走過去,分路口向左轉,到前方分路口再向右轉,路的盡頭便是他的家。”長工依照指引的路線走去,剛到門口一看:咦,這不是剛問路的門口嗎?這指路人真怪,害我走這麼遠冤枉路。進門見廳堂坐著一人便高聲喊八老爺,隨即將信呈上。歪八看完信,對來人說道:“世上的朋友可以結交,也可以不結交。你的主人知道我有一具磨石,他也想要我的,信上說今晚就要用,我不便留你,有勞你快快擔磨石回去。並請帶封回信給你家主人。”這時,天快黑了,長工無奈,隻好挑著磨盤走了。
天黑了,伸手不見五指,長工肩挑百多斤的磨石,腳穿木屐走在泥濘小路上,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回到主人家,累得精疲力盡。他把歪八的信拿出來,東家展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歪八、歪八,罰你擔磨石。”便知道是長工沒有禮貌,得罪了歪八。主人數落了長工一頓,並要他第二天即把磨盤送回去。長工苦笑一聲,無言以對。
講述人:尹毛和,文盲,農民,時年72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93年。
流傳地區: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