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賢淑篇(1 / 3)

孝婦周青

東漢時期,茶陵有一行孝的農村婦女叫周青,二八花季嫁與鄰村李郎為妻。李家公公早亡,一個妹妹已適於人,她同丈夫與婆婆一起過活。隻因地貧田瘠,雖然勤勞耕作,省吃儉用,終究還是吃了上頓愁下頓。周青聰慧善良,寧願自己不吃不穿,也要讓婆婆和丈夫吃飽穿暖,常常無米做出有米飯,把一個貧寒的家弄得熱烘烘的。誰知好景不長,李郎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竟一命嗚呼,撒手人寰。

一個妙齡少婦頓失丈夫,內心悲痛不已,幾乎起了了卻殘生之念。然而,她想到年邁體弱的婆婆無人照料,便丟了棄生的念頭,強忍悲痛,將一片孝心傾注到婆婆身上。她將米飯讓給婆婆吃,自己則吃米湯拌野菜。婆婆見其年輕守寡,心裏不安,便勸其改嫁。周青答曰:“我改嫁他人,您年老體衰日子怎過?您不要再勸,我要服侍您到老。”婆婆很是感激。

轉眼間三年過去,周青忙裏忙外,辛勤勞作,而終日吃米湯拌野菜,婆婆三餐吃白米飯。可是好心卻未得好報,婆婆日漸消瘦,而周青卻滿臉桃紅色。這一來便引起一些饒舌生事婦女的議論,並私語於婆婆,說她媳婦有二心,好食物自己吃,差劣的食物婆婆吃。開始婆婆不相信,後聽多了心有懷疑。有一天婆婆當周青吃飯時,便要察看她碗內飯,而周青不知其意,怕她見其吃食而傷心,堅持不給她看。隻因多次看不到周青的飯食,婆婆便心起疑竇,橫下心要看個究竟。周青見婆婆橫蠻不講理,隻得讓她端著碗細看。當見到周青碗內之食比豬狗食不如時,婆婆淚流滿麵,再一次勸她不要為了自己而貽誤了青春,求她重新嫁人。周青死活不依。婆婆心感慚愧,日夜寢食難安,便想了卻此生,讓周青找個好的歸宿,於是自縊而死。噩耗傳至她女兒家,其女竟告於官,說:“媳婦殺害姑婆。”茶陵知縣通過明察暗訪,認為婆婆是自縊而死,不是周青所害,便判周青無罪。而其女兒不服。一天,長沙郡守來茶陵視察,其女披麻戴孝,攔路喊冤。郡守接過狀紙將周青收監審問。由於郡守的嚴刑拷問,周青難受皮肉之苦,屈打成招,自認殺死婆婆,郡守將周青打入死牢。茶陵知縣對郡守說:“此婦養其婆婆近10年,行孝名聲傳得很遠,絕不會殺其婆婆。”郡守不聽知縣所說。知縣見郡守不聽其言,便將獄詞哭於郡守府堂。郡守意堅難於挽回,孝婦被殺害。

周青死後,長沙郡幹旱很嚴重,三年無雨,三年沒有下種,許多地方人畜飲水也沒有。郡守多次祈雨,終難如願。

後任郡守到職後,也多次祈雨無效。他便訪察民事,體恤民情。茶陵知事對郡守說:“周青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婦,前任郡守將她枉殺了。可能就是這事激怒了天庭,所以三年沒有下雨。”郡守即時寫祭文親自去祭孝婦墳墓,並禱告其亡靈:為其舉孝貞,銘誌豎碑,超度亡靈。郡守祭後,立即大雨滂沱,全郡普降甘霖。

講述人:尹瑞珍,農民,時年7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0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

貞婦身著孝服認親夫

清順治年間,茶陵縣有個以行船走水為業的人,名叫劉有才,交遊甚廣,朋友較多。有一年他行船運貨到武漢,結識了湖北的宋大有,從此,來往密切,交情甚厚。宋大有年過四十,生一男孩取名舍郎。劉有才第二年生一女孩,三朝取名宜春。兩人相互許下兒女婚姻,結為親家。

宋大有意欲讓兒子進省城謀取功名。天有不測風雲,當舍郎年滿13歲時,宋大有因操勞過度,竟突發疾病,與世長辭。劉有才因長年在外,居無定處,尋找無方。宋氏族人欺其孤兒寡母,霸占其田地和家產,致使家業衰落,生活日漸艱辛,時有斷炊。舍郎16歲那年,有個知縣到赤博上任,要尋找一個管賬人,母親聞訊,便讓舍郎隨官去上任。舍郎做事誠實,甚得知縣喜愛。他17歲那年母親病亡,宋舍郎請假回家安葬母親,守孝三年後,告別祖墳又去赤博。坐船去赤博的路上,強盜上船將船老板殺了,將船上財物搶劫一空,舍郎隻身一人,無錢無物,人生地不熟,流落街頭乞食。三個月後的一天,劉有才的船也停在此地碼頭過夜。第二天早晨他去市鎮買菜回船,看見宋舍郎在路旁乞討。劉有才一聲不響地來到船上,告訴其妻說:“我剛見到舍郎,不知何故他竟沿街乞討。”其妻不安地說:“既見舍郎為何不帶來船上呢?不管他怎樣落難,終究是自己的女婿呀!”於是劉有才到市鎮上找到舍郎並帶回船上。這時的宋舍郎已是蓬頭垢麵,劉有才有些看不起,便將舍郎安排在船頭,對妻子說:“灶上鼎罐內還有冷飯,你拿給他吃吧。”又對女兒說:“你去尋個破鬥笠讓他戴上遮太陽。”舍郎對這些卻不介意。對於他,有安身的住所,又有飯吃,已很滿足。他很勤勞,不辭勞苦,見事做事,慢慢地得到有才的喜愛。夫妻倆相商,決定將他與女兒完婚。婚後小夫妻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第二年的秋天生了一個白胖的男孩。兩代人更是歡樂無比,和睦孝順。不料節外生枝,小男孩剛滿兩歲,竟久病不愈,一命嗚呼。宋舍郎悲痛萬分,茶飯不思,徹夜不眠。時日一長,竟精神失常,發癡發呆。劉有才夫妻很不高興,看不順眼。劉宜春處處關懷、時時安慰和規勸丈夫,但也無濟於事。有一天,船到一座小島,劉有才有心要將宋舍郎棄於荒島,便將船停靠島嶼,並連哄帶逼地要舍郎到島上拾些柴來。舍郎隻好上岸向島上走去。劉有才見舍郎已走上荒島,便命船夫啟航。當船已走了一會,宜春發現舍郎不見時,便求父母停船等待舍郎。劉有才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宜春見父母如此薄情,竟將自己的郎君棄於荒島,喪其性命,心想自己活著又有何益,便縱身投入河中,幸虧船夫發現,將其救上來。她想,丈夫肯定死於荒島,屍骨難收,而自己連死都死不成。既如此,何不為丈夫著孝,以慰其亡靈。於是她便頭披荊麻,身著孝服。

宋舍郎揀柴回到河邊見船已開走,大吃一驚。這一驚非同小可,他竟恢複了意識,心裏明白自己為什麼被棄於荒島,恨劉有才夫婦,對宜春也起了疑心。然而,在這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恨又有何用?隻好又向小島走去,想找個避風躲雨的藏身之處。他走上山頂見有一個土圍子,周圍約20平方尺,中間有八隻大貢,四周架著大刀。好奇心促使他走近貢旁,將貢打開一看,滿滿的金銀珠寶。他想這是強盜搶來的,藏在這無人的島上。於是他仍回到河邊等待來往船隻,等呀等的,不知不覺已熟睡。第二天早晨,醒來後,見一隻船逆流而進,便高呼救命。船上的人聽到呼救聲,便將船靠岸。宋舍郎說:我有八貢黃金,昨日行船到此,被強盜擄上島嶼。我尋跡追上島嶼,現所有珠寶全在,想借你們的船將珠寶運回,我願以四貢黃金相酬。船員聽後,喜不自勝,忙和他上山把八貢金銀珠寶全部搬上船,揚帆而去。數日船來到了杭州,宋舍郎下船安下家,開了三個綢緞鋪。

三年之後,他回到家鄉掃墳祭祖。恰巧劉有才一家也已到來。因宜春三年不見舍郎音訊,認為他必死無疑,便要到舍郎家投蘸超度郎君。劉有才無奈,隻好依女兒一同前來。是時,七夕道場已滿,準備返程。舍郎得此消息,深感妻子義重,愛心沒變,心想再試她一試,便著人以錢員外之名求婚於劉有才。劉有才夫妻聽後,都很高興,並要宜春脫孝準備與錢員外結婚。宜春不從,說:“為丈夫戴孝不隻三年,而要一世。”劉有才無奈,便托詞要錢員外等些時日再說。“錢員外”便趁機租賃劉的船隻裝綢緞開往杭州銷售。劉有才聽說以高價租船滿心歡喜,當夜裝貨,天亮就開船。“錢員外”一上船就坐在船頭,一言不發。太陽出來後,“錢員外”就喊:“船家,請找個破鬥笠給我遮陰。”劉宜春聽後心裏一驚:這明明是我丈夫的聲音,哪是錢員外?莫不是他假借錢員外之名來試探我。好你個舍郎!我為你這樣悲傷,你倒把我來戲弄開心。於是要到船頭看個究竟,便手拿破笠來到船頭說:“錢員外你要的破鬥笠我給你送來了。”“錢員外”聞聲轉身接時,劉宜春說:“舍郎呀!我為您三年不除孝服,日夜淚不幹,您倒來戲我?”舍郎聽了宜春之言,心一酸,雙手緊抱著宜春,悲慟大哭,夫妻攜手回到後倉。

之後,夫妻恩愛如初,全家和睦相處。劉宜春連續生了三個男孩,都很聰明,讀書成才,進士出身,官職顯耀。劉宜春也受封為誥命夫人。

講述人:尹瑞珍,農民,時年73

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0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等地。

譚意哥

譚意哥,小字英奴,祖籍茶陵東鄉,出生於廣東省英德縣。幼時父親身亡,跟母親輾轉、漂泊到湖南長沙。意哥聰穎伶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知一二。意哥8歲時,母親也去世了。竹器鋪老板張文見意哥可憐,便將其收養。

意哥10歲時的一天,官妓丁婉卿路過張文竹器鋪,看到譚意哥,見其容貌姣好,活潑可愛,便想:若能將此女收養,將必是一棵搖錢樹。於是便請張文進店飲酒。丁婉卿得知意哥不是張文的親生女兒時,就直截了當地提出要買譚意哥,並議定身價白銀千兩,當即付白銀百兩,作為定金。

不幾日,丁婉卿來店付足了銀兩。張文便將意哥交與丁婉卿。譚意哥知道張將自己賣了,深知已無力挽回,隻是傷心落淚。當她走出鋪門時,轉身對張文說:“我雖不是你親生女,但亦一起生活兩載,不親也勝似親,想不到,你竟將我賣入娼門,你心何安?”說完,轉頭便走了。

一晃5年過去,譚意哥已出落成風姿綽約、雅致嫻靜的窈窕淑女。許多公子王孫和風流浪子為爭得她的歡心,不惜千金。而意哥不為心動,隻求丁婉卿讓其出入公府豪門,侍候王公侯爵。

一天,湖南代理太守周公,家設慶宴,點名要意哥前去。可意哥有病在身,便推辭。太守接意哥到府,並請醫士為其治病。意哥到後,醫學博士及有事也來了。及的胡須可愛。周公笑對及說:“有句上聯,你能對嗎?”及答:“願聽教於側。”周公說:“醫士拜時須拂地。”及思索“不能對”。意哥便說:“我願代博士對。”周公說“可以”。意哥便說:“郡侯宴客幕侵天。”周公大笑,喜不自禁。

一些官僚來見太守時,多有將詩詞印在名片上的,都是求對句的。太守便問,誰願配對這些佳句。意哥笑曰:“我來試試。”府內幕僚蔣田當聽說意哥會對,覺得好笑,用手指其麵說:“冬瓜霜後頻添粉。”意哥竟手牽其衣擺,說:“木棗秋來也著緋。”蔣田聽後,慚愧得不再言語。

後有姓魏的以諫議大夫之身份來長沙任太守,帶意哥隨車去遊嶽麓山。魏公知意哥能作詩對句,便說:“你可以對我的句子嗎?”意哥說:“隻能試試。”魏公便說:“朱衣吏引登青障。”意哥答:“紅袖人扶下白雲。”魏公非常高興,便給意哥取名文婉,字才姬。意受寵若驚,忙跪拜說:“意是下賤人,身份低微,而公為取名,榮逾萬金之賜。”

不久,劉宰相來長沙任太守職,在碧湘門乘涼,有許多幕僚官員跟隨,劉公喊意哥對句,意哥說:“我是賤人,如何敢敵公之才呢?”可是劉公有命,不敢抗拒。其時車正行到拐彎處,能望到湘水中的小洲和島嶼。劉公忽見一漁人提雙魚向深巷走去,劉公說:“雙魚入深巷。”意哥答:“尺素寄誰家。”劉公稱讚不已。

一日,劉公登車遊嶽麓,瀏覽抱黃洞,到望山亭吟詩,隨同都吟詩和詠。意哥亦作詩獻上曰:“真仙去後已千載,此構危亭四望賒。靈跡幾迷三島路,憑高空想五雲車。清猿嘯月千岩曉,古木呤風一徑斜。鶴駕何時還故裏,江城應少舊人家。”

劉公見詩驚歎,將詩傳與幕僚觀看,人人無不心服。劉公說:“此詩妖也。”便問意哥來曆。意哥以實相告,劉公愴然憐憫,非常難過。

意哥趁機跪地拜曰:“意哥淪落官妓後,迎接伺候官員,寵辱相驚,苦不堪言,而不敢訴說。今幸遇公,倘若能幫我脫籍為良人箕帚,雖死必謝!”劉公滿口答應,許其脫籍。

意哥脫籍後,回到祖籍茶陵。是時,茶陵知事易人。一個姓張名衛的年輕人調來茶陵任知事,係河南臨汝縣人。一次,意哥與其不期相遇,兩人一見鍾情,結為百年之好。

兩年後,意哥已身懷有孕,而張衛要調任,不能攜意前往。張衛臨行時,意哥捉臂囑咐:“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母子。”張衛對天盟誓:“神明不可欺,誓言不可違。我張衛絕無二心。”

張衛走後,意哥閉戶不出,在家坐等佳期。時日一長,不見張衛音信。意哥有些心煩意亂,便修書給張衛,雲:“陰老春回,坐移歲月。羽伏鱗潛,音問兩絕。首春氣候寒熱,切宜保愛。逆旅都輦,所見甚多,但幽遠之人,搖心左右,企望回轅。度日如歲,因成小詩,裁寄所思。茲外千萬珍重。”其詩曰:“洣水江上探春回,消盡寒冰落盡梅。願得兒父似春色,一年一度一歸來。”

又兩年,張衛既無見麵,又無回書,意哥甚為不安,就修書一封:“相別入新歲,湘東地暖,得春尤多。溪梅墮玉,檻杏吐紅,歸燕初歸,暖鶯已囀。對物如歸,感事自傷,或勉為笑語,不覺淚冷……”

又兩年,意哥得知張衛結婚,又修書一封給張衛,可是仍無回音。

且說張衛自與意哥分別到新任所後,便將與意哥結為伉儷及意哥身世、已身懷有孕等等之事,稟告父母。父母得知張衛與一個妓女結了婚,便火冒三丈,反對這一婚事。張衛是個孝子,甚感父母之命難違,便軟爭硬磨,等待時機。收到意哥的書信,他悲喜交加,淚如泉湧。父母為纏住兒子的心,便四處查訪佳人,要給張衛完婚。張衛則以公事繁忙為由,一再拖延,一拖3年,父母怒不可遏,無奈之下,隻好娶孫氏為妻,但他終未能忘記意哥。

三年後孫氏不幸病逝,張衛倍思意哥,可意哥亦無書信相寄。恰有客從茶陵來,張衛詢問意哥近況。客撫掌大罵曰:“張衛,你乃木頭人,石頭心。意哥對你一片忠心,堅貞不渝,你卻如此絕情,隻言不複,音訊全無。”張衛非常內疚。客人見狀,便將意哥近況相告:“意哥悉你已娶新妻,便置田百畝,以撫育幼兒。”

不久,張衛來茶陵尋找意哥。意哥一見張衛,把門關閉,不讓其入門。張衛站在門外苦苦央求,並說明以前的一切。意哥聽後,便說:“你若真心愛我,就請明媒正娶,再不能苟合。”張衛從言,將意哥接回家中。之後,夫妻恩愛,白頭到老。

講述人:譚精誠,小學教師,時年57歲。

搜集時間:1974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及江西蓮花。

孫媳婦唆使祖母砸碗

從前,虎踞上棚有一位婦女生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她30歲那年,丈夫就與世長辭,是時大兒子隻有8歲,細女兒才滿百日。她為了兒女,堅守婦道,不再嫁人,不論春夏秋冬,起早貪黑,白日耕耘在田間,夜晚紡織到五更,好不容易才把兒女養大成人,男婚女嫁,各自成家立業。這婦女如釋重負,也想過幾年舒適的日子。不料,一天突發疾病,遍身疼痛,竟癱瘓在床上。

從此,衣食無法自理,全依賴兩個兒媳婦輪流服侍。開始,兒媳婦按時送飯,洗衣曬被也有定時。兩年以後,這婦女又雙目失明。古話說:“久病無孝子。”兩個兒媳婦一進她房門心裏就煩。於是她們隻供她一日三餐飯,衣服、被褥就不給洗換。兩個女兒即使前來看望,隻送些食品給她吃,也不替她換洗衣服、被褥。時日一長,身上衣服的油膩一層一層,床上的被褥既爛又髒,整個房間臭氣難聞。兩個兒媳除送飯外,也就整日難進房門。好在這婦女苦慣了,也就能忍耐。盡管心裏也有不悅時,但她想隻要他們夫妻和睦,家道孝順,我反正是快要死的人了。可是,一年後,她這病老婆子沒死,大兒子卻不幸作了古人。大兒媳婦借口自己失伴守寡,家底薄弱,生活難以維持,無法贍養婆婆。二兒媳婦便一人負責料理婆婆,雖沒說一句閑話,可是她為了減少進房次數,便用一隻缺口的大菜碗盛飯給婆婆吃。由於碗的缺口大,碗雖大飯裝得仍過於少,婆婆常常忍饑挨餓。而且飯後無人前來洗碗,下一餐又將飯倒入碗裏食用。日積月累碗邊的飯茬、涎水一層一層地積聚,令人見之惡心。婆婆無奈,隻好將就。又過了一年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娶了兒媳婦。二媳婦便叫孫媳婦送飯給奶奶吃。孫媳婦走進奶奶房中一看,很是氣憤。轉而一想,自己來的時日不長,又處在媳婦的地位,不必得罪婆婆,便不聲不響地將缺口碗洗淨,將奶奶的衣服、被褥換洗幹淨,並清洗了房裏的髒物。時日一長,孫媳婦感到她婆婆刻薄自私,便想教訓她一次。於是,她要奶奶吃完飯後將碗打爛。而奶奶沒有膽量打碗,她怕打壞了碗,兒媳婦不給飯給她吃。有一天,孫媳婦見奶奶碗無飯粒,便走到奶奶身邊,把缺口碗打碎,隨即便揀起碎片,並一邊揀碎片一邊放聲大罵:“哎唷,你這個老不死的老婆子,這是我婆婆給你吃飯的碗呀!你今天把它打碎了,今後我婆婆老了,叫我用什麼碗裝飯給婆婆吃呢?”孫媳婦這一番話,她婆婆都聽見了。她婆婆心頭一驚:“屋簷下的水,點點滴舊痕。”我給婆婆吃的缺口碗,我兒媳婦就要留給我年老的時候吃。這人心皆同啊!於是,她急忙走進房來,對媳婦說:“一隻破碗打壞了有什麼要緊,等會拿隻好碗來就是。”從此,她對婆婆的態度全然改變了。她經常為婆婆換洗衣服和被褥,房子也打掃得幹幹淨淨,一日三餐,茶湯飯菜,從不短缺,婆婆吃得飽,又吃得好。孫媳婦見婆婆如此地照顧奶奶,心裏好生喜歡,所以既孝敬奶奶,又孝敬婆婆。這樣,全家和睦,家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