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為善篇(1 / 3)

相士勸善

相傳,明代茶州有一個相士,以看相占卦來勸人為善。相士看相很靈驗,聲名遠播。有一次,一年輕人從東嶽廟朝拜東嶽老爺回家,中途與相士相遇。萍水相逢,互不認識,相士竟把他叫住:“老兄,你能讓我看看相嗎?”

“我的相我自己知道,不需要你來看。”這個年輕的農民拒絕了。

“不,你的相我一定要看。我不收你的錢,你就讓我看看吧!”相士說著就將他攔住。

“大路朝天,各走各邊。你憑什麼攔住我?世上豈有你這樣蠻橫不講理的人。”

“我要給你看相,所以我才攔住你,並無別的事,也無其他要求。”

年輕農民被相士纏得無可奈何,隻好站在路旁讓相士細看。

相士左看右看,然後蠻有把握地說:“老兄,莫怪我說直了。您的生相不好,是個餓死相。今後要多積德,特別要積陰德。”

這個農民素不信命,因而聽之任之。然而,他勤勞儉樸,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三年後,年輕的農民又在東嶽的廟門前與相士相遇。

相士把他叫住:“老兄,你站住,讓我給你看看相行嗎?”

“我的相,我自己知道,不要兄台勞心。”這年輕人已不認識相士了,以前看相的事也淡忘了。

相士說:“老兄,前年我在這條路上給你看相時,你不是這個樣子。現在你的相改變了,所以一定要給你看一看。”

年輕農民聽他說後,隻得站住讓相士觀看。

“老兄,前年你的相是個餓死相。才三年竟變成了富貴相,請你告訴我你積了什麼陰德?”

“我沒有積德,也沒有造孽。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我要趕路了,就此告別。”年輕人說完就走。

“不行,你不講清楚我不準你走。”相士又攔住他。

“不,我沒有說假話,我確實沒有積什麼德,也沒有做什麼好事。請你讓我走吧!”

“請你回憶一下這三年來你都做過些什麼事,行嗎?”

情急之中,年輕人突然“噢”地一聲說:“看我這件事算不算積了陰德囉。”

去年,年輕人朝拜東嶽後回家,在歇涼亭裏發現一個布袋。他看四周都無人,心想有袋為什麼無人呢?便高聲大喊,也無人答應,就將袋子提起一看:裏麵裝著銀子。他想這是在這裏休息的人,走時忘記拿而丟下的。這錢是有錢人的,倒也無所謂,如果是沒有錢的人的錢,豈不要害死人了。於是將袋子和錢放在荊棘叢中,他坐在亭子裏等候失錢的人。不久,有個十七八歲的姑娘哭哭啼啼地走來,四處看了看便哭著走了。走了不遠,又返轉來到亭子裏,四處找尋一遍又哭著走了。走了幾十步又複返到亭子裏找。越找哭得越傷心。他便問她:“姑娘!你哭哭啼啼是為什麼呀?”

姑娘見問便止住哭聲說:“我娘早逝,我跟父親相依為命,家道貧窮,過著饑餓的日子。十天前不知什麼原故,衙門將我父親抓去。昨天父親托來口信,要我送三百兩銀子到衙門,贖回父親。我家既無積蓄,也無值錢的什物可抵押或變賣,哪裏去找錢贖回父親。為救父親,我在市場上插標自賣自身,換得三百兩銀子,今天去贖父親,因走累了,我便坐在亭子裏休息了一會,走時竟忘記了拿錢袋。走了約兩三裏路,我才想起錢袋丟在這亭子裏了。趕回亭子後,錢袋不見了,肯定被人拾去了。我父親沒命了,你說我怎麼不傷心啼哭呀!”

“我拾得一隻錢袋,不知是不是你的,我拿來給你看。”他到荊棘叢中將錢袋拿出,姑娘一見袋子便驚喜地說:“這是我的錢袋呀!”於是兩人當麵點數銀子,300兩銀子不少分文。姑娘提著錢袋子,急忙忙去衙門贖父親去了。

相士聽後,忙說:“怎麼不算積德呢?您一舉救兩條命,功德不淺啊!”年輕人聽後高興而去。

相士出名後,便四處遊蕩,廣結善緣。一次,他來到了京城。

明崇禎時期有個內閣丞相,聽說京城東閣廟來了一個相士,號稱“半仙相士”,看相靈驗,能知過去、現在及將來。有一天,他化裝成貧窮老頭去看相,要求相士有什麼說什麼,不可隱瞞,不準說假話。相士滿口應承。

相士牽著丞相的手說:“你是一個身穿官袍、足著朝靴、手拿朝笏伴君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內閣學士掌朝綱。我說得對嗎?”

丞相驚訝不已,說:“你既識我相,就要道真情,指點迷津,我會重重酬謝。”

“伴君王,掌朝綱,說一不二人人敬仰。君王對您言聽計從,真可謂既風光又富貴。但是說來莫生氣,看你的相貌亦有美中不足,從今以後要多積陰德,不然的話,隻怕最終要做餓死鬼。”

丞相對相士之言半信半疑,想謀一個萬全之策,以保日後不成餓殍。

第二天早朝,丞相出班奏道:

“皇上,昨天我請相士看了一個麵相,他說我的最終結局是餓死,請皇上救我”。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竟敢說會被餓死,真是好笑。既然你害怕餓死,從今以後,四川的銅礦歸你開采,銅錢任你鑄造,這總可以了吧!”

“謝主隆恩!臣遵旨照辦。”

丞相自開采銅礦後,天天鑄造銅錢,在四川、京城、老家建造了四個大倉庫,儲藏銅錢,倉庫都裝滿了。

皇帝年歲大了,便傳位於太子。本來丞相與太子不和,曾多次建議皇帝撤換太子,另立儲君。太子接位後,他又將自己心腹全部安排在新皇帝的左右,藉以鞏固自己的勢力,並想謀奪皇位。

一天早朝,皇帝問丞相:“有人要謀奪皇位,你是否知道?”丞相跪奏說:“臣不知道。”皇帝一聽,龍顏大怒,治他謀反之罪,沒收其財產,將其關進大牢。

最後,丞相餓死在大牢。

講述人:尹勤茂,聯師畢業,時年68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78年11月。

流傳地區:茶陵。

善良的“打搶人”

清乾隆年間,茶陵州大聖嶺的高山坳坡下住了一戶農民,靠打獵和采取山貨為生。戶主殷丁山為人憨厚,勤勞儉樸,但其妻不賢,上不孝敬父母,下不教養幼兒,好吃懶做,不會持家,盡管丁山累死累活地幹,家道仍然清貧。

有一年冬天雪封山野,嗬氣成冰。殷丁山家快斷糧了。其妻逼迫丁山無論如何也要弄些錢來。丁山說:“這冰天雪地的,我到哪裏去弄錢呢?”其妻不依,惡狠狠地說:“你就是打搶也要搶點錢回來。”丁山一聽“打搶”兩字,心中一驚:眼下也隻有“打搶”這條路了。

這裏有一條東至江西蓮花,西達攸縣、安仁的山道,但行人稀少,這冰天雪地之時,幾乎無人行走。殷丁山守了兩天也沒有見到一個行人。他本想放棄,不再守了。但他想與其在家受妻子的窩囊氣,倒不如守在這山道上清靜。於是第三天又在山道上守著,將近黃昏,正準備回家去。忽聽見沙沙的腳步聲,心想有人來了,就趕緊藏好身。待這人從身旁走過,他趕出來,舉棍對其後腦勺打下去。剛接近腦殼,他又將手中棍停住。他想,這個人是趕回家過年的,我若把他打死了,他家妻子、父母、兒女又會是怎樣呢?這行人見狀也不理睬,隻顧趕路。殷丁山又想,我守了三天未弄到分文,今天留著他的命,自己就要餓死。於是又追上去,舉起棍棒向行人打去。然而,他還是下不了手,棍棒又停在空中。這個行人覺得奇怪,便將包裹打開,對丁山說:“夥計,我看你不像是打搶的人,可能家裏有急事需錢用,我的錢全部在這裏,你要多少拿多少吧!”丁山聞言,感到這是個好人,不想害他,便說:“你把錢收拾好,快走路吧!我什麼也不要你的。”行人將錢收拾好,準備趕路。這時,丁山對他說:“老板,天黑了,這山路很長,又很難走,今晚你就住我家吧。”說完把行路人拖回家。他妻子一見很是氣人,打搶沒有搶到錢,反而帶來吃飯的人,便將丈夫罵得狗血淋頭。

第二天天剛亮,殷丁山想叫客人起床趕路,可是床上沒有人,隻有300兩銀子。丁山立即懷揣銀子沿山道趕去,追了10多裏路也沒追到人,隻好揣錢回家。

從此,殷家逐漸富裕起來,兒子學業有成,10年後中了進士,做了官。殷丁山一家搬進了京城。有一天,殷丁山唉聲歎氣,悶悶不樂。兒子見其神情,便問父親究竟是為何事。殷丁山就將當年打搶和過路人贈送銀子之事一一講給兒子聽,說:“我們能有今天,全靠這人重金相贈,而我不僅不能報答其恩情,就連其姓甚名誰、家住何方也不知道。若這恩不報,我生不快活,死不瞑目。”

兒子聽完後,把這事放在了心上。

兩天後,兒子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父親一聽,認為這樣很好,非常高興。不久,殷丁山就按照兒子的安排,回到茶州老家,在高山坳坡下的山道上選了一塊地建造房屋開客棧。偏僻的高山坡突然熱鬧起來了。

殷丁山天天守在客棧,凡有人投店住宿,他都要再三詢問。可是開客棧三年,從未見恩人麵,他很是傷心。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年的除夕傍晚,殷丁山傷心落淚之時,有一個人走進店裏。他好奇地問店裏夥計:“這裏以前沒有客棧吧?現在這客棧是誰開的呀?”

店夥計來不及答話,殷丁山聞聲走了出來,一見是恩人,喜不自禁地喊著:“恩人,我等您等得好苦呀!”殷丁山便將13年前因為窮而起歹心又不忍下手後得到恩人重金相助,家道興旺,直至為報恩而開客棧的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述說了一遍。

恩人聽其訴說深受感動,也就將當初情形告訴了他。他說:“我名叫戚本富,攸縣賈山人,一直在江西泰和開鹽鋪。那年,我攜帶銀子回家過年,在這裏遇上你,感到你並非惡人,肯定有隱情,便有意相助。之後,我13年沒有回過家。今天路過這裏想不到又遇到你。”由於殷丁山苦苦挽留,戚本富在殷丁山家過春節。三個月後,丁山用官杠抬著白銀500兩,陪同恩人回家。從此以後,殷戚兩人,情同手足。這故事也廣為流傳。

講述人:董基生,農民,文盲,時年4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0年3月。

流傳地區:茶陵。

乞丐領養磨坊子

漢武帝年間,茶鄉有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父母雙亡,家業衰敗,淪落為乞丐。

怪事發生了。乞丐每天將討來的米放在綠口缽裏,到第二天米卻不見了。是被偷去了,還是老鼠吃掉了……他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晴空萬裏,風和日麗,他遇上心腸好的太太,多討了些米。他將米放在吃飯的桌子上,心想這米總不會跑掉,而第二天清早起來一看,咦!米又不見了。乞丐非常痛苦,我怎麼這樣命苦呀,難道前世造多了孽?他想看個究竟,到底米是怎樣不翼而飛的。於是向鄰居借了一盞清油燈,將米盛在缽裏,把缽放在桌上,點燃清油燈,自己藏在桌子底下,兩眼死死地盯著桌上的米。

子時已過,夜深人靜。一隻大白鵝從窗戶飛進來,落在桌上啄米吃,它啄一口缽裏的米就少了一半。他從桌底爬出來,將白鵝逮住,說:“可恨,可恨的大白鵝,偷吃我的米,非打死你不可。”

正當他拿棍子要打白鵝時,白鵝竟說話了:“你不要打我,我是祿神菩薩派來的。因為你命中注定隻能一天討到一天吃,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廣結佛緣,善積陰德。”說完,將米全部吞下,飛走了。

乞丐躺在床上想著白鵝的話:我日無隔夜米,夜無老鼠糧,憑什麼去結佛緣、積陰德呢?輾轉反側不得入眠。

轉眼間進入寒冬,乞丐的生活越加困難。有一天,大雪紛飛,寒風凜冽。他跑了幾家沒討到一粒米。饑寒交迫,四肢乏力,就走進磨坊歇下腳。剛進門,就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人抱著嬰兒在哭泣。他問道:“這天寒地凍的,你抱著孩子到這裏幹什麼?”

“我由外地落難到此地,因孩子要降生,我便在這個磨坊裏生孩子。”

“你什麼時候來的?這磨坊四麵透風,怎是容身之地?”

“我昨天到這個磨坊。晚間生下個男孩,隻是無處可去,隻好在此棲身。”

乞丐聞言非常同情,急切地說:“這哪裏是住人的地方,不如將孩子抱到我家裏去。”說著,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說:“隻是我是個乞丐,家裏窮得叮當響,不知你是否會嫌棄?”年輕女子聽後即說:“大哥,你如此心善,有意救我母子,我怎會嫌棄!不管家有多窮,總比在這磨坊挨餓受凍要強。”於是乞丐抱著孩子,扶著年輕女子回到家裏。

乞丐領養孩子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鄰居都趕來看望。一些好心的人還帶來了米、菜、油、鹽和家常用具、用品及衣物。乞丐家一下子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