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收視盲目開發與營銷密度的衝突。收視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在播和離播的推廣編排、規模、頻次也沒有經過觀眾調研與測算,運營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則不顧實際情況開發終端。這就導致了整體收視密度不合理,在局部上則存在營銷密度過大或者過小的問題。營銷密度過大,則終端的觀眾覆蓋存在大量交叉,直接導致頻道之間為爭奪觀眾而展開內部激勵的競爭,嚴重擾亂了觀眾秩序,損害了頻道形象;營銷密度過小則導致終端覆蓋存在空白,使競爭對手有機可乘,同時不能有效實現收視覆蓋。

因此,要想解決觀眾市場的開發問題,就需要對觀眾營銷進行戰略布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確定觀眾結構,也就是完成不同類型頻道的整體定位與協調,完成觀眾布局的整體規劃二是確定觀眾範圍,也就是確定觀眾類型、編排布局的層次,達到合理的觀眾覆蓋規模。

小結:媒體理念是媒體不斷拓展的公眾形象過程中傳達出來的媒體個性。媒體經營的就是眼球經濟,注意力就是資源,為媒體製造個性,為節目和頻道製造關注,是電視媒體觀眾營銷的出發點所在。

觀眾結構的統籌觀眾結構的統籌解決的是不同類型觀眾的定位和布局問題。一般來說,要解決觀眾結構的問題,應該注意以下三個關鍵點:一是類型與定位。觀眾範圍不同,節目功能也就不同,麵對的市場大小和範圍也就不同。電視媒體在特定範圍的觀眾戰略與目標,將直接決定電視媒體的觀眾結構以及市場定位。任何一檔電視節目或者一個頻道都已經越來越不可能覆蓋所有的觀眾,也不可能同時實現電視的所有功能,所以觀眾結構的統籌第一個目標就是界定觀眾的範圍和節目功能。一般來說,電視媒體應該製定明確的觀眾戰略目標,將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思考,杜絕觀眾戰略與當前節目開發計劃不匹配,觀眾戰略與收視開發重心不匹配的情況。二是時間與節奏。基於電視媒體觀眾戰略,確定不同類型節目的定位與功能後,接下來就要對營銷布局的時間與節奏進行規劃,以實現觀眾營銷的戰略布局。在時間與節奏的把握上,必須要根據當時的觀眾競

爭狀況確定不同類型節目的開發時間,並確定整個收視開發的節奏。一般情況下應該遵循“先易後難,先周邊後中心”的原則進行市場布局,避免一上來就與競爭對手硬拚。三是資源與投入。根據不同市場類型的重要程度,電視媒體要確定資源投入的強度與範圍。在一定時間內電視媒體可供支配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所說的資源主要包括人員、財力、節目以及電視劇、宣傳等。因此,在終端布局時,要根據終端的定位與功能,合理配置資源,讓有?艮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優勢資源優先集中向重點收視時段傾斜,其他時段維持必要的日常維護,保證收視布局的實現。這涉及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營銷結構的均衡。營銷結構的均衡解決的是同類型節目與市場規模的均衡問題。一般來說,要做到推廣密度的均衡,應該把握以下三個關鍵點:①定位與規模。在解決了不同類型觀眾的定位後,同一頻道內不同時間段的節目也必須進行定位,確定其功能,然後才能確定觀眾開發的規模。針對同一區域內觀眾的不同營銷模式,不同層次觀眾的不同情況,所需的推廣密度也就不同。②成本與效益。同一頻道內的節目在空間上布局,要考慮營銷密度的均衡,以達到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因此,一方麵,我們要充分考慮觀眾到達的成本,包括開發成本以及以後的維護成本,同時要考慮收視產生的效益,考慮如何擴大收視率、利潤等指標。對於終端的成本效益比,不同區域應該區別對待,充分體現區域的差異以及對廣告創收重要程度的差異。例如,杭州、上海、天津、重慶等一線城市觀眾市場開發成本非常高,但同時收益也非常高。相比而言,二、三線城市開發成本很低,但收視貢獻也很不錯的地區,就要根據電視媒體的年度營銷計劃以及區域觀眾營銷計戈!確定終端營銷成本,並為不同地區觀眾設置合理的梯度,確保收視規模和效益的不斷提升,即使對於同一個城市來說實際上也存在城域與鄉域的差異。③覆蓋規模與控製水平。推廣密度最終要取決於觀眾覆蓋規模,合理的觀眾覆蓋規模是核心要素。因此,在設計推廣密度的時候,不能僅僅考慮終端成本,還應該考慮推廣密度所能達到的觀眾覆蓋規模。因此,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增加營銷成本而促成觀眾覆蓋規模的合理增加。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出現觀眾覆蓋的交叉以及空白區。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對觀眾的控製力。保證觀眾的流動能夠掌握在電視媒體手中。一般來說,目前達到合理的觀眾覆蓋規模比較容易一些,但對這些觀眾流動具有較強的掌控能力則不太容易。

二是觀眾布局的調整。觀眾戰略布局完成後,電視媒體能夠形成合理的觀眾覆蓋規模,提高收視效率,增強對觀眾流動的掌控力,完成其戰略目標。但同時隨著份額競爭的不斷變化,電視媒體應該對觀眾布局進行戰略調整,適應觀眾需求的變化,應對不斷細分的市場和更為激烈的競爭態勢。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媒體應該積極主動地貼近觀眾,敏銳地把握觀眾的動向,積極主動地對既有觀眾布局進行調整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