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正確地自我判斷(2 / 3)

健康是事業及做任何事情基礎,可說是每一個人都想擁有的實物。然而事情並不會依照人們所盼望那樣的順利進行,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願保有健康的身體;生病傷痛在所難免。

依我個人的想法是——不要逃避疾病,一個人如果害怕病痛,疏遠病痛的話,它反而會自動追上;反之,若能深刻體會病痛,了解病痛,反而會遠離病痛。

一個人若不幸生病了也不要自認倒黴,因為患過病後才能領悟一些事情,也才能將心比心,如此這般人生將更美好與充實。

切勿認為生病是一件悲哀的事,坦然接受生病的事實,心平氣和與病痛相處就是最佳途徑;當然,生病了求助於有經驗的醫師是必然之事

我們一方麵接受醫療診斷,一方麵還要分析日常生活。養生之道大致而言為:不偏不倚的營養、健康適度的運動與休息,早睡早起的習慣與前麵所說的呼吸法。

身體健康固然重要,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一個人的修養與學曆並無直接的關係,大學畢業也有缺乏教養的人;小學畢業也有修養好的人。所謂教養就是體貼的心,能考慮對方的心,能關懷他人的心。

培養文化方麵的興趣是增進修養方法之一,例如參觀畫展、博物館、藝術館等。

隨著國際化時代的來臨,現代人每人至少要懂二種語言,語言可以傳達思想,因此要了解外國文化就必須先學習外國語言。

致於人才方麵的培養,最好能象座金字塔,底邊越大,塔頂越高。尤其創造力與領導力更是將來人才不可缺少的條件。

149有周密的計劃才能登峰造極

做為一個人應具備的資格,可以下列四項為判斷標準:

第一:必須培養一種專門技能。

第二:必須結婚生子。

第三:人生觀的確立。

第四:人生計劃的建立。

社會上的人工和物品,大至汽車、洋房,小至針、筆,都是由前人創造設計、發明,我們實在受太多不相識的人之恩惠了。一念及此,就會想竭盡所能做最大的回報。

每個人來世上一遭,都想創造一些東西以貢獻人類。然而要創造就必須要有計劃,計劃可分長期與短期,長期培養耐力,短期激發衝動。計劃必須有目標,生活中有了目標,生活就充滿了意義。目標越高,生活便愈有意義。

任何人都無法預知自已的生命會在什麼時候結束,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已能健康的活下去,或在到達生命的終點之前能達到自已所訂的目標。然而現實的人生中這種願望是不易達到的,於是產生了很多自暴自棄的人。

其實毋需氣餒,隻要善加利用現有的每一分、每一秒,埋頭努力,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人生將會充滿希望。

有了確定的目標就可以擬訂計劃。為了達到目標需要考慮時間步驟,在每一時段與步驟中,訂立一個小目標。當所有的小目標都完成了,最終的大目標也就沒問題了,就象攀登喜瑪拉雅山一般,一步步往上爬,終究得以征服最高峰。

150確立不偏不倚的人生觀

人的一生如何安度?依自已的想法加以歸納整理,便是自己的人生觀。

每個人都隻有一次人生,逝去的日子永不回頭,未來的時間無法預測,人生——是相當寶貴的。每個人都想使自已的人生過得有意義,但在實現此願望之前,應先了解什麼叫人生。

所謂人生就是指自出生至去世之間所發生的種種,進一步而言,人生就是一天一天、一分一秒的累積,經由日常的種種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方麵的生產與消費,並不斷加以改善。

顯然人必須活下去,就不該隨隨便便地輕率而過,應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觀,作為以後判斷事物發展抱負的根據。

有關人生觀自古以來就有成千上萬的書本談過,現就粗略一談。一般而言人生觀可分下列三種:

一、樂觀的積極的人生觀。無論何事皆采取前進態度,視社會為一快活園地;認為人生充滿快樂,隻要努力就能成功。

二、悲觀的消極的人生觀。無論何事皆感到遲疑,凡事往壞處想,一天比一天消沉;認為不管自已多努力,總是不會有出頭的一天。

三、中庸的人生觀。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不在乎成敗,不追究悲喜。

以上三種人生觀的選擇雖是個人的自由,但我還是要奉勸個位選擇第一種,與其悶悶不樂的數日子,不如高高興興過一生。

隻要努力,凡事都對自已有利,而這個利未必指金錢地位;而所謂努力也不是指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幹活。

人生最不幸的是思想受拘束,觀念被扭曲。一個平衡、自由的思想加上一種恬淡、純樸的態度才能構成幸福的人生。

151重新肯定自我

人生本可快快樂樂,卻因各種不滿、不服氣而變得不愉快,這些情緒可說是內心的雜草,能否除掉這些雜草,就是人生幸福的關鍵。

要根絕不滿與不服氣是很難的,暫時性的不滿倒無所謂,若象瘤一般蔓延就得下決心除去。

不滿與不服氣的原因為何?那就是“不安”,必須把不安的情緒除去,才是根本之法。

此處的不安與恐怖不同,恐怖的對象很明確,故能想出對策,然而不安的對象不清楚,故無法采取對策。

不安來自“不安定”,不安定就是不平衡,為什麼不平衡?必須把真象查出,而查出真相必須靠優秀的判斷力。

年輕人剛踏入社會的不安,開始時自已也不易察覺,此時肉體已為一成熟的人,但精神上仍不成熟,於是造成不平衡的現象。年輕人一方麵希望社會把他當做大人看,一方麵又希望多受保護,這種裏外不平衡終會爆發成“沒有理由的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應多虛心請教長輩,吸取他們的經驗來解決自已心中的疑問。

社會上有不少事情需要年輕人親自去體會,才能知道真相,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前輩或年長者之所以受到重視,就是因為他們經曆了無數事情,這些透過經驗所產生的見識自然比年輕人廣泛且深刻。因此年輕人在為人處世各方麵,除了靠本身的體會外,還應多請教前輩或年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