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切勿自滿
自我判斷是所有判斷中最難的一環。
蘇格拉底說:“你應該知道自己。”這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知之明。正確的認識自己是自我判斷的基礎,然而卻是最難做到的。
一般人都會認為自己最可愛,對自己的缺點不願多加追究。誠然,自我肯定是必要的,但超過限度就是驕傲、自大。驕傲自大者必不受歡迎,因此聰明人從不自大,自大者絕不聰明。
“謙受益,滿招損”、“稻穗愈成熟愈往下低頭”、“半瓶水響叮當”……凡此種種俗語或名言都是告訴人們自大的壞處。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往往是最沉默、最不會自誇的;反而是那些半吊子會常在大庭廣眾麵前口沫橫飛、高談闊論,以為自已的見解是天下第一,其實說穿了卻是幼稚無比。
自大的人不善於見賢思齊,隻會拿程度差的人與自已比,故不易進步。當他看到平常比他差的人忽然成名了,會嫉妒不已,說些難聽的話。現就簡單分析其反應。
①壞話,如:有什麼了不起,一定是冒牌的,一定是以什麼不正當的方法………等等,想拉下對方到自己同一水準,若運氣好的話,對方還會聽自已的使喚。
②諷刺,如:真了不起喲,我怎麼比得上他呢?——故意誇大其詞,借機貶低對方。
⑨讚歎,如:唉!真是了不起,成長好快,我要努力學習——這種反應最健康,最有前瞻性。
當一個人的銳氣受挫折時,心裏不好受乃人之常情,但此時在無意識中脫口而出的話就是自己性格的最佳寫照,各位不妨借機好好反省。
145適度的自卑是成長的原動力
自滿的相反是自我嫌惡。
小孩一旦喪失自信就會停止成長,成績退步。“教育即培養自信心”,可是喪失自信心是多麼嚴重。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犯比較的錯誤,他們喜愛拿成績良好的兄長或同學作比較,斥責小孩,小孩的自尊因而受到傷害,不久就會出現反抗的心理。父母原來的用意是要鼓勵孩子,不料適得其反。
如果對小孩說:“你不行啦,你是傻瓜。”負麵暗示過於強烈的話,便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因而責備自己:“我已不行了,我比不上別人。”不知不覺中真的比不上他人。這麼一來連別人也要輕視他了。
西諺有雲:“把自己當做不中用的人,就會遭到別人的欺負與虐待。”我們固然不能自滿,但也不可自卑。
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專長,然後加以發揮,失敗了再試,隻要有堅定的信念,適度的自我肯定,那麼無論從事那一行業,都會步上成功的大道。
自滿是一種優越感,自我嫌惡則是一種自卑感。自滿是以低於自己的人為比較對象,而自卑感則是設定高目標,無法達成時失望的態度。因此自卑比自滿稍為好一點,具有自我激發的意識。
曆史上有名人物中有自卑感者很多,他們大多是外表上不如人或出身不如人,以自卑感為反抗的原動力而力爭上遊。例如法國拿破侖、日本豐臣秀吉皆是矮子。大致而言矮子都具有不服輸的個性,故較能有所作為。
總之,把自己的水準與各階層人物比較,不要自滿也不要自卑,設定目標後努力追求,再把目標提高,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程度。
146利用自覺培養自信
人隻要抱持自信,潛能就會象泉源般不斷湧現;但若信心過度地炫耀自己,就會招人討厭。有的人過於自信,一發現別人對自己不服氣時,就歇斯底裏地發牢騷,即使他的實力很強也令人不敢領教,因為這種人一點也不成熟,仍處於幼稚的階段。
真正有信心的人對任何毀譽褒貶都毫不在乎,默默為自己所訂的目標努力,達成了則自我嘉獎,未達成則自我勉勵。心情開朗,寬宏大量,能適度對別人采取讓步的態度。
每個人生來就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質,無論擁有何種風格、素質與才能,絕沒有二個完全相同的人;換言之,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特有的個性,依自己的個性做不同的工作,過不同的生活,接觸不同的事物。每個人的天分不同,在人生中所負的使命也不同,例如有的人當政治家、有的人當律師、醫師、老師、作家、畫家、建築家、技術員、商人……等。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們應該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建立自我信心。
為了作正確的自我判斷應好好修養自己,以下介紹一個自我修養的方法:
以七天的時間讓自己獨處於一靜室,麵向牆壁打坐,專心回顧過去——特別是對母親的感想。每隔兩小時要向一位指導者報告。到了第五天就可以看到真正的自我,而自覺也油然而生。
147以會計方法判斷人生
自我判斷時不妨以會計方式重新檢討,看自己是借得多還是貸得多。
一般而言人在年輕時借得多,還得少。
年輕人事業剛起步,人生才開始,無論物質或精神都需要親朋好友的幫助。若是刻苦耐勞,不久就有能力償還;若是貪圖享樂,則一輩子都無法還清。
有些年輕人視長輩們已建設的豐裕社會為理所當然,而不知感恩;更有些自認是迷失的一代、凡事訴諸暴力,想以破壞的行動來發泄自己對社會的不滿,這些人可說是永遠的借方。
自己僅做最小限度的努力,卻要求最大限度的好處,這是時下年輕人的通病,因為他們完全不懂社會借貸之平衡關係。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無論使出多少力氣,總不能自已一個人過活,同事、朋友們多方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並且不隻是接受別人的幫助,自已周圍的存在物也與我們每天的生活相互依存。因此我們承受祖先、前人之恩惠實在很多。我們在生活上應該常懷感謝之心,絕不能忘記所受的恩惠。
一個優秀人物經常想當貸方,絕不過借方的人生,他們過的是妥協、協調的生活(giveandtake),社會上就是因為有這種人物所以才有不斷索取之輩,這些人外表堂堂,學問不錯,但在精神上卻是一個乞丐。這類人物在社會上各階層大約占百分之十至二十,他們最大的負擔是要養活經常赤字的人。148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有愉快的人生近年來由於醫學發達,健康檢查極為普遍,預防與治療並重,人類壽命因此大為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