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的目標是通過參與真實項目的研發過程,使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更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術,不隻是停留在對概念的原理簡單地應用,而是可以在各種各樣不同的情境或特例中靈活地應用基礎知識和概念的原理,使這些知識和概念成為學生能夠永久存留下來的價值。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從事相關項目開發所需的綜合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等,這也正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內涵。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工科院校,基於CDIO理念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效果明顯。
三、基於CDIO的工科高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實現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改革的過程中,“課程、課本、課堂”無疑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圍繞CDIO理念,以課程體係改革為核心,以多課堂教學平台建設為重點、以開放性教學管理體製改革為推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創新創業因素,從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一)構建基於CDIO的課程體係
1.根據職業崗位要求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我們的培養目標一定是與專業關聯的懂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懂技術的工程管理人員。CDIO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工程師是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全麵發展的、綜合素質高的、博學多才的、精通專業技術技能的社會創造者和創新者。
因此在課程結構方麵:
1)強調實踐技能,增加實踐時間。在現有的基礎課程係統、能力課程係統、素質課程係統的“三係統”課程體係中增加課程的實驗、課堂練習、實訓、實習時間比例,實踐訓練與理論講授的時間比例應在1:1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強技能”就越是應“厚基礎”,CDIO強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並重”。對於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深刻把握非常重要,要求通過實例的反複分析、演算、推導掌握各種定理、公式的應用條件、場合,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2)重視綜合素質,拓寬素質課程範圍。為培養適應能力強的綜合性人才,素質課程係統中增加管理、經濟類課程,例如生產管理、成本分析、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學等。3)滿足個性發展,多樣化課程結構。為促進個性化發展,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方向選擇。調整必修和選修課程比例。減少必修課程數量,以專業大類設置專業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門數和種類,以專業設置專業限選課,以專業方向設置專業任選課,以跨學科綜合素質培養設置公共任選課。
在課程內容方麵:
1)注重基礎理論的應用性和學科關聯性。創新需要豐富的知識做基礎,並且要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和相互的聯係。教師分析基本原理的同時以案例的形式分析該原理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並且介紹本學科最前沿的理論,關注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或者方法上的聯係。這樣能使學生站在學術前沿來看待所學的容,深刻地領悟所學學科的實踐意義,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對相關領域生疑。2)按照工作過程設計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內容。依據CDIO基於產品係統研發的全過程的角度出發,針對企業對人才的現實要求,采用係統的觀點,根據工程實際項目選取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課程的內容,重點體現出專業知識技能的實用性。需要強調的是工作任務是基於企業和社會環境的,是實際可操作的,是與時俱進的。所有授課時具體實施的項目是隨著時間動態調整的,絕對不能一次設計十年不變。3)課程設計係統化。所有課程、環節的項目設計應該是在專業課程體係整體框架內進行全盤考慮。將知識技能進行分解、重建、排序,把互相關聯、相互連接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根據分析結果設計一係列工作項目作為學生的學習情境,納入不同的課程和環節中。這些工作項目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並且涵蓋了人才培養所需的各方麵能力的培養。
2.根據授課內容和對象,豐富教學手段和資源,靈活多重選用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
通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現在教師們在授課時早已告別了“粉筆+黑板”和“講授法”的傳統模式。在教學手段上普遍采用了多媒體教學、現場教學等,在教學資源上補充了大量的網絡資源,在教學方法上更是百花齊放,例如“案例法”、“頭腦風暴法”、“卡片法”、“角色扮演法”等。為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方麵:
1)授課中以啟發和引導為主,鼓勵發表個人講解,給出“研究性”課外題目強迫學生探索和思考,並納入考核。2)課堂內注重精講多練,講課進度逐漸加快;設置一定量的課外預習內容,難度逐漸增強,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3)根據項目任務補充自編活頁教材或出版校本教材,內容上逐年更新,教師間資源共享。4)實踐性強的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配備校外兼職教師,保持課程始終與企業實際工作的一致性。5)理論課成績考評包括課內出勤、練習、發現問題、回答問題情況和課外複習性作業、預習性作業、研究性作業完成情況;實踐環節成績考評主要依據項目任務方案設計、完成程度和團隊協作情況。6)為保證對學生學習要求的一致性,以上要求對所有課程全部任課教師適用,堅決避免隻是部分或個別老師執行。7)加深產學合作,獲得實踐環節的材料、設備、場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