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浩淼曆史上的豫章之地地域廣闊,北有長江縱橫,南通南越諸地,西北與東南則有九嶺山、武夷山相對成勢,逶遣連綿。西北的九嶺山、東南的武夷山,再加上西南的羅霄山將豫章之地環抱其中,使其成為藏風納氣之所。
豫章之地的水以鄱陽湖最為人廣知,而山則以“匡廬膏秀甲天下”的廬山著稱於世。鄱陽湖彙集贛扛,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條大水,經湖口注入長江而東入海,鄱陽湖與長江交彙處的東南岸有被譽為“小蓬萊”的石鍾山,雄山高聳,臨湖瞰江,有“江湖鎖鑰”之稱。山上佳木蔥蘢,樓閣參差,奇峰迭出。登臨此山遠眺江湖交彙,江水渾濁,湖水澄清,兩水交合又兩色分明,實為自然之造化。鄱陽湖之中則有鞋山。孤峰獨峙,雄踞中流,俯瞰水天。水中有山,山為水繞,呈山水佳勝之勢。魏晉遊人來到鄱陽湖畔,多愛在湖畔的望湖亭觀水。望湖亭始建於晉代,立於高大的台基之上,亭上琉璃疊翠,翹角入雲。登亭遠眺,但見江水環帶,鄱湖浩淼,漁舟唱晚,不禁讓人心生感歎。
連綿廬山南昌與九江之間的廬山雖然不名列五嶽,但仍被四方廣知。廬山,又稱匡山、匡廬山。相傳早在先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為舍,隱居於此,因此而得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盛讚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大小山峰連綿重疊,有的挺拔,有的秀麗,姿態迥異,峰峰之景都讓人流連忘返。特別是東南麵的五老峰,氣勢雄偉,甲秀天下。廬山的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據說朗朗晴空之夜,登臨峰頂隱約可見漢陽燈火,因而得名。人們登臨漢陽峰頂,揮帚可掃雲霧,舉杖能破碧空,北望長江如帶如緞,南觀鄱陽湖如水天之鏡。
廬山之上的牯嶺鎮有“雲中山城”之美譽。牯嶺宛如一隻雄壯的牯牛橫臥在天地之間,牯嶺鎮依崖臨穀,似在懸崖峭壁之上自然而生。山上雲霧使得牯嶺鎮似雲海托起,恰似空中之都,雲中之城,令遊賞之人不知是海市蜃樓,還是人間天堂。
由牯嶺向西漫遊,則可見大天池、文殊台、天池塔、天心台,鐵船峰等佳景。大天池為兩個巨大的方形水池,據說文殊菩薩登廬山見廬山缺秀水,於是雙手插石鑿池,引神泉注入池中,故名大天池。大天池之水碧澄清澈,久遠不竭,池東有龍魚池,可見四足紅鱗黑質金尾魚。鐵船峰與天池山、龍首崖隔澗相望,四麵壁立千紉。峰頂巨石似船,顏色如鋼鐵般黝黑,遠望如行進在雲濤霧浪之中的大鐵船。登臨鐵船峰頂可聽天池萬壑鬆濤,觀石門懸瀑急流。石門峽穀兩邊雙峰聳天,絕崖疊壁,堪稱“萬仞石城”,澗中高崖飛流成瀑,深穀積水成潭,澗中溪流間有一光滑大石,上刻“石門澗”三個大字。
由牯嶺向東漫遊,在通往高龍山道旁的王家坡幽壑中則可見奇特雙瀑,因瀑布兩水並行,猶如雙龍比翼而行直瀉碧龍潭,因而得名“雙瀑”,又有“二龍戲珠”之稱。雙瀑懸簾垂緞,飛雲濺珠,落潭之聲崩雲裂石,響徹山穀。潭水則流勢平緩,清瑩剔透,潭中有一巨石,上刻“碧龍潭”三大字,潭畔樹影幢幢,綠陰如蓋,實為賞瀑之佳地。
魏晉遊人登臨廬山,除了遊山玩水之外,還要燃香禮佛。廬山在東漢明帝時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廬山曆史上有“五大叢林”、“三大寺院”之說。“五大叢林”是指海會寺,棲賢寺、萬杉寺、秀峰寺和歸宗寺。“三大寺院”是指東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在“三大寺院”中,位於廬山西北麓、香爐峰下的東林寺是享有盛名的。寺前虎溪為“虎溪三笑”典故出自地,善男信女們步入山門,可見大雄寶殿、彌勒殿、神運殿等恢宏殿宇,兩側則有三百羅漢堂、三笑堂、十八賢堂、藏經閣等建築。古寺鍾聲,遠離塵囂,人的心性自然清靜曠遠。
豫章之地既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滔滔長江,又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鄱陽湖,更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九天奇瀑。山山水水盡顯天地之造化。在文人騷客眼中,豫章是多少華章都難以盡訴的人間天堂;在曆代兵家看來,豫章則是江南之地的重中之重;堪輿家則認為,豫章是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當年的司馬量寄居豫章,究竟是如何看待此地的山川風水,已經成為一個家族的秘密湮沒曆史之中,但司馬家族得豫章山水的蘊養卻清晰地彰顯於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