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三國歸晉(1 / 2)

一、司馬家族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立幾十年之後,蜀國苦心經營西南、吳國開發夷州之際,本是名門望族的司馬氏迅速地崛起,篡奪了曹魏政權,司馬家族經過多年的努力,司馬炎最終黃袍加身。三國歸晉,再一次結束了漢以後群雄爭霸的亂世局麵,中原的天空下,萬裏江山再次一統。

司馬家族自古就是名門望族。司馬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周朝。司馬家族的始祖名叫休父,當時周朝攻打徐戎部落,休父在征戰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獲得了周宣王的賜姓。對於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休父,周宣王感動不已,但一時想不出賜什麼姓才好。休父在當時也許為“司馬”之官,“司馬”官或許是為皇家養馬的侍者,或許是為皇上牽馬的馬夫,但畢竟是一個官職。周宣王於是以官職為姓,賜予休父,司馬一姓於是產生並綿延後世。曆史上,司馬這一姓氏人才輩出。身受宮刑而發奮著書,曆經十二載而終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以及後世著《資治通鑒》的司馬光,都是司馬這一姓氏的無上榮耀。

秦漢之時,司馬懿的第十三世祖參加了項羽抗秦之戰,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勝績連綿,西楚霸王因此龍顏大悅,把他封為殷王,殷當時的所在地為現在的河南溫縣一帶。自此以後,司馬一族也就在河南的溫縣定居下來。溫縣因地有溫泉而為四方廣知。溫縣司馬家族繁盛,曆代尊貴。到司馬鈞這一代時,官至征西將軍;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馬量的兒子司馬雋,官至穎州太守;司馬雋的兒子司馬防,官至洛陽令、京兆尹,司馬防的兒子就是司馬懿。

溫縣的孝敬裏就是生養司馬懿的故鄉,當時的孝敬裏也就是現在的安樂寨村,坐落在溫縣縣城西南。溫縣的上苑村有一處虢公台,據說是當年司馬懿宴請鄉人之地。春秋時,虢國在現在的陝西一帶,晉獻公舉兵攻打虢國時,虢公逃難到溫國,在這裏築起一個高高的土台,把飽受晉國侵害的各諸侯國聯合起來,一起登台歃血為盟,誓與晉國決一死戰,虢公台因此得名。當年司馬懿東征公孫淵時,經過這裏,就與當地名流一起在台上舉宴飲酒為自己壯行。趁著酒興,司馬懿也像曹曹操一樣對酒當歌,“天地開闊,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裏,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這首即興所賦之詞與曹操的橫槊放歌有著相同的意趣,體現出司馬懿未來爭霸天下的王者氣概。

司馬懿的之司馬昭被封為晉王以後,開始建設晉城,他把孝敬裏周圍約有九平方公裏的土地當做造城的基址,然後采用帝都的標準營建。晉城整體規劃是坐北朝南,呈正方形,所有的牆用黏土為材料,一層層地夯築起來,盡管是黏土夯築的,但堅實得就像石板一樣,所以後世都稱此城為“板城”。與安樂寨相關聯的司馬氏舊地還有上苑村的禦花園、招賢村的司馬懿招賢處、禪房村的司馬家族祭祖處,以及梨園村的戲院,另外還有護駕莊、校尉營等地。如此之多的家族寄居之地,完全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司馬家族在溫縣的繁盛之姿。

二、豫章寶地

昌大南疆在司馬氏的家族史上,司馬量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因為他曾官至豫章太守。從他這一代起,司馬家族成員紛紛在各地為官,成為握有實權的地方大員,從司馬量下延三代,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司馬家族方才由地方進入到京都之地,進而登堂入室在朝野之間博得一席之位。

曆史上的豫章郡也就是現在以江西南昌為治所的廣闊地域。漫長的曆史中,南昌除了豫章這一稱謂外,還有洪都、灌城、鍾陵、龍興等別稱。曆史上,“南昌”之稱與“豫章”之名應該是同時出現的。公元前二○二年,漢高祖劉邦命穎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之地。第二年,灌嬰率部修建了一個方圓十裏,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係南昌建城之始。灌嬰是河南商丘人,原本是專營絲絹的商販,後被劉邦所納,他英勇善戰,屢創勝績。劉邦即帝位後,他被拜為車騎將軍,封潁陰侯。到漢文帝時,官為太尉,最後當了丞相。由於他是南昌的首位造城者,南昌人因此就把他奉為“城隍爺”而頂禮膜拜。

漢朝在這裏所設的豫章郡,管轄範圍有十八個縣,其地域涵蓋現在江西省境的大部分地區,豫章郡的首府定於當時的南昌城中,南昌的意思寄托著“南方昌盛”之願。南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朝廷以此為揮師南進的大本營,可以將南越諸蠻族一舉平定,也就是“昌大南疆”。因為這個古老的城池的始築造者是灌嬰,於是人們又將南昌城另稱為“灌嬰城”和“灌城”。到了王莽新朝時,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將南昌改名為宜善,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各時代,都將豫章作為郡名,南昌作為治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