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是一名國企職工,參加工作已經兩年了。他平時工作忙,除了睡覺外,剩下的時間幾乎都是與同事們一起度過。同事們能說愛笑,而他平時性格內向,說話速度慢,同事們就經常學他說話,開他的玩笑。他有時聽了很想發脾氣,可又怕同事們笑他小心眼,隻有委曲求全,不吭聲,裝作不在意。結果同事們變本加厲,經常取笑他,讓他下不了台。凱平時不善於言辭,更不會為自己辯護,隻能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盡量地減少和同事在一起的時間。他變得越來越沉默,感覺越來越壓抑。他問醫生:為什麼我成了一個懦弱的人?
在人群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處世原則,我們不可能去要求別人怎麼樣去做或不要去做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受旁人幹涉。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他們,但我們可以調整或改變我們自己固有的一些觀念。比如:凱遇到被取笑的情況時,習慣反應是壓抑、回避,不會發脾氣。表麵上看,他是為了避免因受到同事們“玩笑式”的傷害而采取一種被動保護自己的方式,實際上是自己的內心在害怕而拒絕別人。在這種情況下要說“不”。
人與人的交往中需要自己去表達那些真實想法和感受,甚至有時需要用言語和行動來表達憤怒。隻有這樣,別人才會明白你的需要是什麼,你討厭和拒絕的是什麼,也相當於告訴了人們:我的心理底線就在這兒。否則,你的沉默隻會讓人覺得:這樣做你不會發火,也不會介意。這樣,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在交往分寸上就模糊了,結果受傷害的總是你。
伏爾泰曾經說過:當別人坦率的時候,你也應該坦率,你不必為別人的晚餐付賬,不必為別人的無病呻吟彈淚,你應該坦率地告訴每一個使你陷入一種不情願、又不得已的難局中的人。學會拒絕,可能會失掉一些膚淺的交情和友誼,但得到的是同氣相求的君子之交,彼此尊重和體諒,這不也很好嗎?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時,隻要我們輕易地說出一個“不”字,也許就能輕鬆、坦然了,但有些人就感覺這個“不”一字千金,憋足了勁也說不出口,結果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所以,該說“不”時,我們要毫不猶豫地、斬釘截鐵。
敢於說“不”的人是果斷的人,做事情不會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敢於說“不”的人是有主見、有魄力的人。當然隨意說“不”的人也可能是輕率而怕負責任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在慎重考慮以後,權衡利弊以後,斷然否決。敢於說“不”是需要勇氣的,很多不敢說“不”的人往往缺乏勇氣,顧慮太多。敢於說“不”能給自己樹立一個硬朗的形象,這是一種人格魅力。
敢於說“不”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應該說“不”的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對無理的要求,另一種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要求。對於無理的要求,當然應該斷然拒絕,否則可能既害自己又害別人。麵對一個輸紅了眼、要你從銀行挪用10萬元的賭徒,如果你抱著僥幸心理再加上同情心和哥們義氣,滿足他的要求,結果必然是一同被繩之以法。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要求,也應該婉言拒絕,否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而且因為最終滿足不了別人的要求,不光會影響自己的信譽,也可能讓人產生誤解。有時,說“不”是利己也利人。如果馬俊仁麵對徒弟提出的“因為受不了而要少跑點”的要求,不能說“不”的話,是絕不可能造就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的,他也絕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練。
敢於說“不”的人是生活中有原則的人。一個國家有法律,一個公司有規章,一個家庭有家規,一個人做事要有原則。在碰到原則問題時,千萬不能含糊其辭,該說“不”時,決不能猶豫。
如何說“不”,還需要點技巧。你可以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拒絕對方,以免對方的尷尬,也可以留有餘地,留有希望地拒絕,表示你的誠意。如果在商務活動中,大可以公司的名義來拒絕對方,讓他知道,這不是你個人的意思,你隻是代表公司。
其實,隻要別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堅持自身的原則,把“不”字說出口還是不難的,難的可能還是如何把“不”字說好。有的人說個“不”字會說掉一個朋友,而有的人卻會說來一個朋友。關鍵要真誠,對事不對人,相信對方會諒解,也會更尊重你。
人生感悟:做人做事要學會拒絕別人,該說“不”時要說“不”,這是為了正當地保護自己,也是做人做事的一條原則。不要不好意思和沒有勇氣說“不”,要巧妙地把“不”說出來,否則,受傷害的將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