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風學習的第一階段,從學習《整風文獻》起,由粗讀到精讀,邊讀邊思考,力求領會精神實質。學習的形式包括大會報告、自學文件、小組討論等。自己弄不懂的問題,就在小組會上提出來,集體討論。這一階段持續了有近半年的時間。第二階段,是在領會整風文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檢查。回顧和總結自己的思想、工作和曆史。在回顧中,對正確的方麵加以肯定,對存在的缺點和錯誤進行自我批評,並分析根源,提出改正辦法。通過對個人的回顧和總結,再聯係到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進行檢查分析。最後,寫一個自我鑒定。
在整風學習的後期,部分學員還學習了中央書記處編印的《六大以來》《兩條路線》,參與學習討論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在各個曆史時期的方針、路線進行回顧和評價,重點對王明投降主義路線進行了清算,為中共七大的召開進一步統一思想。
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多數學員,他們對黨忠心耿耿,浴血沙場,出生入死,然而因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係統掌握和了解。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整風,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明顯提高,對黨20多年革命鬥爭的正反兩方麵經驗和教訓有了深刻認識,更堅定了對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的信心和決心。這是他們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最大收獲。
由於一些與會的代表無法按時趕到延安,所以有些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人選直到七大召開前夕才確定下來。安徽籍代表沈東屏就屬於這種情況。在中央黨校的學習表現是確定這一部分代表人選的重要依據。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20名安徽籍代表出席了這一盛會。在大會上,毛澤東致開幕詞,並作了政治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大會討論過程中,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問題》的重要講話;華北、華中、西北的代表作了根據地工作報告。在閉幕式上,毛澤東作了題為《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講。6月11日,大會在完成了3項曆史性任務: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通過了新黨章,選舉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勝利閉幕。
奔赴新戰場
中共七大結束不久,日軍便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建立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決策,向東北派去大批幹部。根據中央要求,凡是敵後的幹部,都要到東北去。還沒有離開延安的幹部就直接前往東北,已經離開延安正在路上的就掉轉方向,改去東北。於是,在安徽籍中共七大代表中,新四軍係統的幹部全部去了東北。八路軍係統的基本回到了原部隊,隻有曹廣化、聶鶴亭去了東北。
在解放東北的過程中,安徽籍的中共七大代表在新的戰場上再立新功。曹廣化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東線後勤部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運輸部政委,參加了新開嶺、四保臨江、梅河口等戰役。聶鶴亭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鬆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參謀長、遼吉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副參謀長,指揮了解放沈陽的戰鬥。唐哲明先後任東北工兵學校校長、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工兵指揮所主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司令部工兵指揮所主任。攻打錦州時,唐哲明帶領工兵部隊搶修公路50多公裏,采取夜間架、白天撤的辦法,保證我十幾萬大軍隱蔽南下錦州作戰。沈東屏先後任東北自治軍第十旅第二十八團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五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九軍第一四七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並負重傷。李永春先後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吉黑(北滿軍區)龍江軍區衛生部部長、東北軍區駐哈爾濱辦事處副處長、第五十軍衛生部部長等職,救死扶傷,挽救許多戰友的生命。許軍成先後任東北人民自衛軍遼寧軍區保安第三旅第八團團政委、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二師第三十五團政委、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十四兵團第四十一軍第一二三師第三六八團政委,參加了遼沈戰役。陳祥先後任朝鮮延邊支隊政委、吉林軍區獨立第一師第四團政委、吉林軍區吉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委、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第一二八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剿匪、解放長春等戰役。
在1955年的第一次授銜中,安徽籍的中共七大代表有11人成為開國將軍。其中,上將1人:李克農;中將2人:聶鶴亭、徐立清;少將8人:曹廣化、閔鴻友、孫超群、潘峰、何柱成、桂紹彬、唐哲明、李發。11人中,六安地區有7人,阜陽地區有2人,合肥、安慶地區各1人。陳祥(金寨)1961年晉升為少將。
(責任編輯:張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