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農鮮為人知的文藝天賦
將帥傳奇
作者:李定元
李克農是我黨我軍情報戰線上卓越的領導人,他在情報工作方麵的重大貢獻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他的文藝天賦和善於運用文藝武器的鬥爭藝術卻鮮為人知。
自編自導戲劇公演
李克農,安徽巢縣人,在巢縣讀完小學,11歲隨父親到蕪湖上安徽公學。由於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少年時代就接受了民主主義思想,立誌報國。中學時代,他在上海一刊物發表了以鴨場為背景的反帝反封建短篇小說。後來,他和宮喬岩、錢杏邨等在蕪湖創辦民生中學,積極開展反帝反封建活動,先後自編自導《荒山淚》《兵匪交易》《春閨夢裏人》等戲劇在蕪湖公演,呼喚民眾覺醒,影響很大。1926年,他在大革命低潮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國民黨查封了民生中學,安徽省省長陳調元以5萬大洋懸賞捉拿李克農。同年春,李克農秘密轉入上海,被編入中共春野書店支部,與潘漢年等創辦了《鐵甲車》報,後改為《老百姓》報,從事革命文化宣傳工作,並擔任滬中區宣傳委員。不久,李克農被調入中央特科,與錢壯飛、胡底3人打入國民黨最高特務機關,從事黨的情報工作。1931年顧順章叛變,李克農身份暴露後離開上海。
1931年冬,李克農奉命赴江西瑞金蘇區,擔任紅軍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當時中央成立了“八一劇團”,以活躍蘇區紅軍文化生活,提高紅軍覺悟。李克農和錢壯飛、胡底積極參加文藝演出活動,經常自編自演話劇、活報劇。李克農曾主演過獨幕話劇《秘書長萬歲》,尖銳地諷刺猖狂進攻蘇區的國民黨法西斯分子。在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期間,他與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中央戲劇學校校長李伯釗在《農奴》劇中,扮演兄妹倆,受到廣泛歡迎。伍修權在回憶錄中曾寫道:“他演出得那麼生動自然,惟妙惟肖,使人很難想像,不久前他還是戰鬥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
編排話劇感化東北軍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李克農被任命為中央聯絡局局長。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俘虜了一大批東北軍官兵。這批被俘官兵後被交聯絡局,由李克農負責辦學習班,組織學習,向他們大力宣傳我黨統一抗戰主張。被俘的東北軍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是張學良的親信,開始十分頑固。後來,李克農了解到了高福源的身世,為感化教育他,便以他為原型編排上演了《你走錯路了》的話劇。劇中反映一東北婦女在逃亡路上,遭到日本兵侮辱,她聲淚俱下呼喚著丈夫。而丈夫不在打日本,卻在內地與紅軍打內戰的情景。劇情感人,令人震撼,發人深思。高福源看後失聲痛哭,按捺不住心中悲痛和憤怒,從人群中站起來,高呼“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全場1000多名官兵都站起來了,跟著高呼起來。第二天,高福源找到李克農,表示為了東北軍的前途,為了抗日救國,要求回東北軍說服張學良及其他將領,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表明他是出自內心的,不會借機逃跑,希望能夠相信他。李克農表示同意,隻是顧慮他回去的安危。高福源說為了抗日,個人安危無所畏懼。事後,李克農向毛澤東、周恩來作了彙報並獲得批準。由此而建立起紅軍與東北軍聯係渠道。不久,李克農與張學良舉行會談,達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條約,最終促成“西安事變”的發生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領導桂林抗日文化救亡運動
自1937年2月起,李克農先後擔任西安、南京、上海八路軍辦事處處長,武漢中共長江局秘書長,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1938年11月20日,他帶領100多人到達廣西桂林建立八路軍辦事處,並擔任處長。桂林當時是西南抗日大後方,雲集著郭沫若、沈鈞儒、何香凝、胡愈之、李四光、鄒韜奮、柳亞子、範長江、茅盾、巴金、夏衍、陶行知、梁漱溟、千家駒、徐悲鴻、關山月、胡風等文化名人。在桂林期間,李克農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積極領導抗日文化救亡運動,使桂林文化教育、新聞出版、文學創作、戲劇音樂演出等活動空前繁榮,人民群眾抗日熱情空前高漲。他還組織發動機關、學校成立業餘劇團到群眾中演出,宣傳抗日。“八辦”也組織幹部戰士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文藝演出活動。李克農發揮自己的表演天賦,自編自導自演活報劇,他扮演的日本軍官醜惡、凶殘,激起民眾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