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茶陵縣委書記餘明剛
千年茶陵,文脈綿延,學風昌盛。
《茶陵文選》的編纂付梓無疑是茶陵文化的一大喜事,特別是在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80周年之際,將茶陵豐厚的曆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以文選的形式再現出來,可見編纂者的良苦用心。《茶陵文選》的玉成,是茶陵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史學研究的需要;它為我們提供了與文化對話的真實情景,也為展示茶陵豐厚的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台。
界首大溪文化遺址表明,六千多年前,茶陵便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新石器時期。此後,神農文化、書院文化、革命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傳統曆史文化,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不斷沉積、融合、升華,逐漸內化為茶陵特有的文化個性和品格,影響並推動著茶陵的發展,足見文化在曆史發展進程中的滲透力和穿透力。
也許是受千年書院文化的惠澤,茶陵與文化有一種不解之緣。曆史上,這裏不僅留下了127位進士和明清四大學士的經國之論和性靈之作,而且像大文豪黃庭堅、解縉、徐霞客、湯顯祖,帝王宋孝宗趙眘、明太祖朱元璋,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等都在茶陵留下了不朽的詩篇。一批批文化精靈在麗日繁星的更替中,用文學、人格和博大的胸懷成就了茶陵曆史文化的魅力。明清四相文章,際會時代風雲;率真自然的茶陵詩派,充滿豪情而婉約的吟誦,使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熠熠生輝;明朝茶陵知州林延玉的一句“山雲水月,天然真樂,無往弗在,亦奚以功名為哉”,將茶陵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至情至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和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所在地,茶陵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部血與淚的鬥爭史和建政史,而且也是深層次文化的審視和思考。翻閱《茶陵文選》我們即可看到,是“九牛爬坡齊用力”、“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待揚鞭自奮蹄”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茶陵牛”的精神和品質,為茶陵的曆史發展注入了鮮活的血液,成為構建和諧茶陵,推進茶陵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
歌詠言,詩言誌,文載道。經過反複篩選出來的200餘篇文章,猶如一杯杯清純可口的美酒。品其味,醇香如篤;入其境,心曠神怡;察其理,如坐春風;體其情,率真自然;悟其性,空靈高遠。這裏既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又有白描式的寫意:“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韓陽),“千岩泉灑落,萬壑樹參天”(譚兆鴻);既有生活的哲思,又有智慧的參悟:“莫道茶陵水清淺,年來平地亦風波”(李東陽),“正好垂綸尋酒伴,休官便買釣魚歸”(解縉);既有翰墨書香的氤氳,又有鼎盛學風的蔚起:“茶陵學校,湖湘為盛”(李祁),“莫道秩溪無好景,五更猶有讀書聲”;既有茶陵人特有的豁達,又有登高攬月的雄心:“人來穀口胸懷淨,瘴掃山腰眼界寬”(蕭錦忠),“一覽眾峰環八極,雲衣縹緲鶴儀形”……一仄一韻,一字一句,一篇一章,都是思想、境界、精神的升華,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當今,茶陵人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守望著千年的文脈馨香,有驕傲,有自豪,更有期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麵對如此豐厚的人文底蘊,又將怎樣去傳承、去延續、去弘揚?這應該值得當代茶陵人去思索和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前行的道路上,唯望能從文化的長河中,從先賢的風骨中,熏陶些許文化的靈性,獲取些許進取的精神,進而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茶陵人,在這片深蘊著文化內涵的紅色土地上,躬耕不輟,自強不息。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