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炎帝在茶陵(1 / 3)

茶陵,神農故地劉振祥①

上古時,一位老人背負藥簍,帶領一群男男女女來到一座巍峨的大山下,停了下來。他們被這裏的青山綠水吸引住了。

這座山綿延在河穀平原和丘岡之中,峰巒連綿起伏,鬱鬱蒼蒼。一條河流彙兩溪,穿過東北麓的峽穀,蜿蜒北去。蓊鬱的層峰疊嶂、雲蒸霧繞,在陽光的照射下,宛若仙境。老人脫口而出:“就叫雲陽山②吧!”他一會兒拔草、捋樹葉、摘花果,嚐了嚐便放進藥簍;一會兒捧一把泥土聞聞,興奮地說:“好,好!”他撥開樹叢、藤蔓,健步登上雲陽山。山上處處嘉木茂林,遍地奇花異草,不時驚起麂、鹿、兔、獐,還有奇異的獨角牛,飛出美麗的鳥雀。峰峽中,竹樹簇擁,不時看見飛瀑、清泉。他乘興登上山頂四望,山下一片平原,丘岡相間。老人驚喜地對人們說:“這是種五穀、采藥、打獵、放牧的好地方。有這天然屏障,可以安居樂業了。”③他,就是神農氏的首領炎帝。

神農氏族的領地遼闊,南至交趾(今嶺南一帶),北至幽部(今河北北部),東至暘穀(今山東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勢力很強大。後來,由於軒轅氏族的興起,炎帝的領地丟失了不少。他雖然發明了種五穀、采藥治病,但耕作粗放,隻能廣種薄收,領地減少了,很難養活全部落的人。氏族子民受到饑寒、疾病的威脅,難免出現動亂。這時,夙沙諸侯背叛炎帝,引起內亂。後來,“箕”獻計殺了夙沙諸侯,才平息了內亂。

內亂雖然平息,但引起了炎帝的深思。他覺得隻要人們不挨餓受凍,有病能得到治療,生活無憂無慮,就不會發生動亂,僅靠戰爭是不行的。於是,他“退而修德”④,帶領部分臣民南巡,考察民情,傳授種五穀的技術,采藥治病,改進氏族部落的治理辦法。這一招很有效果,取得了部落子民的信賴,夙沙的百姓群起推翻了諸侯,歸順了炎帝。

炎帝帶領臣民一直往南巡視,來到雲陽山下的茶鄉。

茶鄉這塊土地,峰巒起伏,環護如屏,中部丘岡、河穀相間,河溪縱橫,土地肥沃。當地在此之前1000多年就開始栽培水稻,但是栽培技術很落後,播種後能收多少就收多少。人們主要還是以狩獵、養牲畜、采野果填飽肚子,耕種的土地很少,絕大多數地方一片荒蕪。炎帝看到這番情景,感到可惜,為了幫助人們種好五穀,讓人們吃得飽,便和隨同來的臣民們留下來,和大家一起,披荊斬棘,開辟家園。教當地人做“耒”,用“耒”耕地,教人們除雜草,還總結了“燒畬”刀耕火種的方法。至今,茶陵還流傳著相關的傳說。譬如“燒畬”的來曆,相傳炎帝和大家墾荒曆經千辛萬苦,墾出的土地很少很少。炎帝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了雷神,一道電閃燒著茅柴荊棘,在地麵留下了一層草木灰。他們就在燒荒後的土地上播種,不但省力,而且產量高。從此,人們學會了刀耕火種。同時,還要雨師赤鬆子在雲陽山設祈天台,祈天求雨,觀察天象。傳說有一年大旱,赤鬆子命青龍興雲布雨。青龍布雨後,隻顧睡懶覺,忘記收住雲雨,釀成洪水暴漲成災。赤鬆子大怒,用五雷法將青龍囚在雲陽山的石岩中,命它不停地吐出清泉。這個泉池叫“五雷池”。

人們有了飯吃,安居樂業。炎帝又背著藥簍,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嚐百草,研究醫藥,為民治病,足跡遍布茶陵。在雲陽山、露嶺一帶發現了被人們譽為“茶陵三寶”的生薑、大蒜、白芷。炎帝在茶山嚐百草、采藥時,誤食毒草中毒。他用茶葉解毒,於是知道了茶葉的妙用。⑤炎帝采了藥,要赤鬆子在雲陽山東麓一個山穀的真仙洞炮製藥、煉丹。後來這片山叫做赤鬆山,山穀叫赤鬆穀。後人在赤鬆穀先後建了赤鬆壇、赤鬆仙,祀奉赤鬆子。

有一天,炎帝在露嶺嚐百草時誤食斷腸草中毒而亡。開始,巫師陽丙吉為他在露嶺選中一塊墓地,挖墓穴時,發現溶洞、地下河。陽丙吉認為“弗吉”,隻好將炎帝改葬茶鄉之尾鹿原陂⑥。從此,露嶺的主峰就叫天子山,挖好的大墓穴叫天子坑。

炎帝下葬那天,遠近的人們拄著哭喪棒,紛紛趕來送葬。一路慟哭聲震天。為趕在吉時下葬,抬靈柩的、送葬的隻顧抄近路,哪怕是栽了水稻的田,也一路踩過去。出乎意料,凡是送葬隊伍踩過的稻田,因踩鬆了根,稻子反而長得好,產量高。此後,每到水稻插秧十多天後,人們便拄著哭喪棒踩田。在茶陵,稱之為“耜田”,“哭喪棒”就是耜田棍。⑦炎帝的靈柩被抬到洣水岸,改用船運,溯洣水而上,運到鹿原陂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