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記米鋪」的張掌櫃小心翼翼的暗示需要請示小薛府的陳小姐,認真評估薛家糧鋪重開的風險,薛睿聽了頓時臉色有了一絲怒氣,可是過了一會薛睿就釋然了,自己已經沒有管理這些掌櫃了,自己突然給他們下命令,這不是讓這些掌櫃為難嗎,薛家經過同京城文人書生的爭鬥,的確需要冷靜的判斷生意的發展方向,自己僅僅考慮附近街坊鄰居的利益,匆匆忙忙作出決定確實有些欠考慮了。
薛睿隻是要求「惠民糧棧」「吳記米鋪」兩家鋪子做好開業準備,至於陳小姐那裏薛睿自己會去打招呼,「惠民糧棧」「吳記米鋪」兩家連忙答應下來,聽著薛睿家主嘮叨了一陣就匆匆的離去了。
天啟皇帝重新啟用薛家的消息一傳出,京城上下又吵開了鍋,底層的平民百姓關係的不多,但凡關心的絕大多數都支持薛家,不過在朝堂官員中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對薛家不滿的甚至深仇大恨的大有人在,如今皇上重新重用薛家他們又跳出來反對了。
不過對薛家不滿的官員也不都是榆木疙瘩,知道薛家複出是大勢所趨就保持沉默了,但是那些仇視薛家的死硬派還是堅決的抵製薛家,隻過了短短的一個夜晚,彈劾還要求重新處理薛家的奏折就上了好幾十份。
這些上奏的官員很快就得到了大內的通知,凡事彈劾薛家的朝廷官員都去午門候旨,彈劾薛家的官員大多數因為有好事,都喜滋滋的朝午門跑去,還有一些來不及上奏折的官員和投機分子,也紛紛湧到午門向鎮守太監遞上奏折,午門的鎮守太監是來者不拒統統收下,並讓這些人也在午門一起候旨。
這兩夥人大約有一百多號,在午門站到快到正午了宮裏也沒有人理睬,這下子大家都有些沉不住氣了,就有人向不遠的內閣走去想打探消息,官員們這一走就知道壞事了,守著四周的錦衣衛立刻上前攔住的這些官員的去路。
這下子午門就亂了套了,看著想離開的官員被錦衣衛攔住,其他的官員就覺得大事不好,不少官員紛紛朝午門外湧來企圖逃離紫禁城,這下子錦衣衛就不幹了,嚴詞嗬斥這些官員退回午門,不過這些官員都不是省油的燈,反而對錦衣衛一頓喝罵想乘亂離開,可是錦衣衛一點也不買賬,立刻就是劈頭蓋腦的一頓鞭子,打得這些官員哭爹喊娘,勉強拖了一會實在支持不住就放棄了爭執,官員們又紛紛向午門裏跑去。
重新回到午門聚集的官員們明白今天恐怕沒有什麼好果子了,一時間大家人心惶惶的,很多人開始後悔來淌這趟渾水,官員們開始三五一夥的商量著對策,時間很快就到了正午,這時從宮門裏出來了一隊太監。
這對太監在午門正前方站定,等候了半天的官員們懷著驚恐的心情看著這些太監,領頭的太監咳嗽了一聲說道:“傳皇上口諭。”
在太監這麼一說官員們頓時鴉雀無聲,靜靜地等著這個太監接著說下文,領頭的太監清了清嗓子說道:“皇上口諭,各位臣工忠心國事,每每急於為朝廷分憂,相信彈劾薛雲的官員硬是大明的棟梁之才,朕有意暫不啟用薛雲帶兵出征遼東,就改派諸位憂國憂民的臣工去遼東為大明效力吧。”
這些這午門站了半天的官員們最後聽到皇上這麼一個說辭,幾乎所有的官員都炸開了鍋,這皇上沒道理嘛那裏有派耍嘴皮子的文官去打仗的,這不是明擺著的要坑人嘛,大家都是細皮嫩肉的貴人,怎麼可能去遼東那疙瘩賣命。
這下子官員們就醜態百出了,有的官員哭著喊著要離開,有的官員跪在午門痛哭流涕要求皇上收回成命,大多數的官員還是三五成群在哪裏嘀嘀咕咕的,也有少部分官員單獨站在那裏,就是沒有官員站出來答應去遼東為朝廷效力。
估計堪堪過了半個時辰,哭鬧的官員也已經累了,嘀嘀咕咕的官員們大概也商量出了一個眉目,這時有兩個太監捧出幾十本奏折,跟在午門收的奏折放在了一起,開先傳天啟皇帝口諭的太監又一次站了出來。
傳口諭的太監說道:“皇上口諭,諸位臣工雖然忠心可嘉,朕以為朝廷六部五寺各部頃刻離不開各位臣工,願意回本職官位工作的就收回奏折回去好好做事,繼續上奏的官員朕一定讓他替代薛雲,到遼東為朝廷盡心盡力去。”
午門前的官員聽了天啟皇帝的口諭知道聖意難為,都開始打起了退堂鼓來,開玩笑去了遼東真不知道會怎麼死,搞倒薛雲雖然重要,可是再重要也沒有自己的性命重要啊,大家當官為的都是榮華富貴,沒必要跟薛雲拚得個魚死網破,於是就有官員厚著臉皮去太監那裏拿回自己的奏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