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養生與人類健康和幸福(3 / 3)

要真正學會控製好自己的七情六欲,就必須認真學習好中華養生文化知識和現代醫學心理學知識,努力提高自己這些方麵的認知水平,並且要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認真執行,學而不做等於不學。

了解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這一點,對於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對於正確理解和對待別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個人一定要努力多學習一些有關文化養生的知識,要深刻認識到,不論是對己還是對人,都要注意到。七情六欲,貴在平衡”這一點。自己不可能是一個毫無私情私欲的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犯一點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不要因為犯了一點錯誤就一蹶不振;別人有七情六欲,也是正常現象,他們做了一些為私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自己是自由主義。這樣做,對於完整地認識自己,使自己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避免在困難時感到自餒,也可以防止在勝利時忘乎所以這樣做,對於正確認識他人,諒解和接納別人,對於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社會和諧也都十分重要。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者,體察民情十分重要,要真正體察好民情,就要想民所想,急民所急,這樣才能當一個好幹部,當一個受群眾歡迎的好領導。中國有句古話講得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外在中國曆史上,官府不體察民情,不管民眾的食欲和情欲,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例子不勝枚舉,值得人們深思。翻船落水的貪官何言健康長壽?對於一個活著的人來說,隻有保持七情六欲的適當發揮和滿足,保持七情六欲的適當平衡,才能保持自身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才能保證自身的健康長壽。無數事實表明,這是保持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秘訣。

五、中國曆代券生名家及文化名人的養生詩詞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公布過這樣一個數據:影響人類健康長壽的因素當中,有15%決定於遺傳,10%決定於社會因素,8%決定於醫療條件,7%決定於氣候影響,60%決定於自己。我們如何利用這60%的主動權,更好地書寫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大事。

分析一些長壽老人的人生經曆,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特點,也許會有助於我們理解健康長壽的機理,更好地吸取他們健康長壽的經驗。

(一)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其長壽原因分析

清高宗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終年89歲,是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一位皇帝。總結乾隆皇帝長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強烈的事業心

一個人有強烈的事業心,他就會有強烈的生存欲望。乾隆在位期間,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為了其“文治武功”的大略,積極奮鬥了一生。

乾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他利用當時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了解除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曾親自帶兵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紇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曆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麵的軍事行動,乾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遼闊的疆域,在中國曆史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在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皇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乾隆在內政方麵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人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乾隆在位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經過漫長沉澱之後的集大成時代。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順琰(嘉慶),但他仍心係大清基業,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有的說乾隆的統治期實際持續至其逝世)。所以,弘曆是中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也是壽命最長的一個皇帝。

2.愛好藝術

愛新覺羅·弘曆是雍正皇帝諸子之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麵教育。在十幾歲時就精於武術,並對藝術創作十分著迷。

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愛好者,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基金會所收藏。建築上,乾隆在圓明園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並親自監督了西洋樓的建造。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郎世寧設計了定時水鍾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3.熱愛詩詞和圖書

乾隆皇帝可謂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42000餘首,幾與《全唐詩》相等。同時他還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下令將內府珍藏文檔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皇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編纂巨著《四庫全書》,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謄寫人員,耗費20年時間而成。在乾隆的《養心殿》裏陳列著大量來自國內外的名畫墨寶,供其休閑時觀賞,以達養心健身之目的。

4.遊山玩水,親近自然

乾隆在位期間,曾六下江南,遊風景秀麗的蘇杭;也曾多次蒞五台,奠孔林,閱名山大川。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全國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因此,圓明園曾被世界文人稱為東方藝術博物館。乾隆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不僅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親近自然,怡養心情,因而有益於其健康長壽。

5.好大喜功,為自己營造樂趣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隨著他自身逐漸老邁,本性變得好大喜功,喜歡周圍人的頌揚。乾隆本身具有優秀的文學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之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為“十全老人”,為自己十大戰功歌功頌德,自尋樂趣。乾隆為了自己的樂趣,他明知權臣和坤貪贓枉法,但就是因為和坤會在他麵前說好聽的,逗他開心,因此他也不及時追查,甚至將和坤提升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留這麼個“開心果”在自己身旁,為自己營造樂趣。晚年的乾隆寵信和坤,且時常讓和坤陪著他一起到江南玩耍。快樂,心情好,自然有助於其健康長壽。

(二)中國曆代中醫藥養生名家

中醫藥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同時湧現出許多養生名家,例如,東漢的華佗、東晉的葛洪、唐代的孫思邈、明代的李時珍等。這些名醫酷好研究探索養生之術。他們從中醫的人體生命觀出發,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豐富的養生經驗並編創了具體的養生之術,特色各異,妙不可言。現代的很多保健護體理念及方法,都是在中國古代中醫養生經驗和方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陶弘景南朝時期的著名醫學家、文學家和道教弟子陶弘景,同時精通棋術,善於彈琴,也是個著名的書法家。他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的研究。陶弘景曾整理古代《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寫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曆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該》等。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體會,比較全麵地總結了如何養生的理論和方法,著有《養性延命錄》。他主張:“清心寡欲以養神,導引運動以養形。”他認為人的壽命長短固然與先天因素有關,但後天的調養更為重要。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家庭。自幼聰明異常,10歲時獲得葛洪《神仙傳》,日夜研讀,萌發養生之誌。15歲著《尋山誌》,20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30歲左右時拜陸修靜弟子孫遊嶽為師,成為上清派傳人。36歲梁代齊而立,陶弘景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遇大事輒就谘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外”。對於陶弘景的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用於天文曆法。大同二年(536年)去世,時年81歲(一說85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諡號“貞白先生”。

孫思邈唐代孫思邈養生既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主張動靜相宜;強調養生要身心並重,以少欲而養心,以靜而練內,以動而形外;既強調食療,又主張藥補既強調節欲,又反對絕欲。他不但分析了衣、食、住、行與養生的關係,而且專門探討了老年保健問題。他還總結出了簡單實用的“養生十三法”,被後世廣為流傳,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給予詳細介紹。

李誕明代養生名家李誕主張,人們在日常養生中,要注意將人的身形與心神合凝,要安定,不貪多、不躁動、不妄為,這樣就可以防病治病而健康長壽。他強調,攝養應該做到淡薄美味、少勞心神、節製欲望、戒除喜怒、愛惜元氣、不多言語、看輕得失、祛除妄想、遠離好惡、收斂視聽。

李時珍明代養生大家李時珍,其養生之道則是突出藥食保健。他主張采用健脾和胃與補益肝腎的方法增本抗老,用無毒易食的穀肉果菜延年益壽,強調藥粥養生對人們養生非常有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供了有關飲食營養的豐富資料,僅穀、菜、果三部就有300餘種,魚、蟲、禽、獸有400餘種,還收集了很多食療方法,對中醫營養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曹落山清朝著名養生家曹慈山,字廷棟,號六圃,浙江嘉善人,乾隆元年(1736年)曾舉孝廉方正,後來辭官歸讀,以著述為樂事他不僅是清代一位頗負盛名的文苑俊秀,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養生學家。他幼年曾患“童子癆”,但他注重養生健身之道,調理有術,鐵複了健康。在他75歲時,涉獵前人養生之法,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撰寫了《老老恒言》一書。從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廣泛而深刻地闡述日常衣食住行中抗衰防老的養生方法。他身體力行,故壽至90餘歲。曹慈山的晚年善養之術大致有如下幾點。

(1)童心常存興趣廣。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雖然發生一些變化,但須保持一種人老心不老的心態,要煥發年輕人的朝氣,對生活充滿樂趣。曹慈山防止老年人不良心理的秘訣是“興趣廣博勤涉獵,日有所學心不老”。他75歲以後,對經史子集無所不讀,且學而不厭,經常吟詩作賦以抒情懷。他興趣十分廣泛,使生活五彩繽紛,寫字畫畫以保聰敏,奏樂鼓琴以悅心誌,養魚觀賞頤養情趣’,栽花植木勞形怡情,著書立說以緩腦衰。童心長存,興趣廣泛,自然身心就健康。

(2)靜養忌怒調七情。曹慈山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老年人要偏重於養靜,切忌發怒。所謂養靜並非不動,而是專心不雜。提倡誌定神凝,用心專一不散,既能把事情辦好,又有利於身心健康。老年人肝血浙衰,易生急躁,所以最忌發怒。怒心一發,最易傷身。他本人提出兩種平怒之法:一是以理製怒,凡遇發怒之事,當先想想,區區小事與身體健康孰輕孰重,一轉念間可渙然冰釋;一是以“耐”字處之,遇事不急,忍耐一下,則氣血穩定,神色和平。這不僅是平怒之法,也是調節七情的有效手段。老年人一定要利用各種方法保持七情調和,這是保持健康長壽的重要方法。

(3)調養脾胃藥粥養。老年人脾胃功能減弱,以致易患多種慢性病。因此,曹慈山主張老年人防老保健要注重調養脾胃。他以藥粥作為老年人食養的重要方法,他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益”。為此,他收集製定藥粥方一百首,以供老年保健應用,例如,菊花粥、蓮米酮。山藥粥、枸杞子粥、竹葉粥等,對老年保健都很有益處。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曹慈山豐富的養生實踐經驗,不僅使他自己戰勝頑疾,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也為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三)中國曆代文化名人養生與他們的養生詩詞

白居易在中國曆代文化名人養生詩詞方麵,最突出的當屬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白居易晚年根據他的養生經驗寫成的詩詞,對世人養生很有參考價值,一直流傳至今,其主要觀點有以下三個方麵。

1.以動養生。白居易認為,活動養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歡步行遊覽名勝。他在一首《玉泉》詩中雲:

湛湛玉栗色,悠悠浮雲身。

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

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

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詩句描述了白居易遊覽杭州西湖玉泉時的情景,可見他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達到了忘我境界。以動求得大腦的清淨,我們現在常說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就是這個意思。

2.以靜養生。白居易認為,靜亦可養生。他在《消暑》詩中日:

何以尚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做回人間翁。

酷暑聖夏,詩人自有對付它的妙法,即所謂“心靜自然涼”,眼前無物,清風飄香,消除雜念,自然清涼。強調養生練功時,要有舒適安靜的環境,要有清新的空氣。

3.練功養生。白居易晚年常以練氣功養生。他在《負冬日》的詩中詳細記敘了他養生的情景。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為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詩句生動描繪了白居易練功時的情景和心意,強調練功養生時要離開喧鬧的環境,閉目養神,消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地。

蘇東坡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誌,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藥,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入霜蓬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龔延賢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就是根據他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養生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情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

食唯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養生要存精養神,清淡寡欲,節製酒食,談笑風生,莫生閑氣,少管閑事,逍遙百春。

商承祚當代古文字學家商承祚教授,在70歲誕辰時寫了一首幽默的明誌詩:

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

七十難得計,六十小弟弟,

四十五十滿地爬,二十三十在搖籃裏。

由此詩可知,人至老年,保持一顆童心,對延年益壽十分有益。

俞平伯著名紅學家俞平伯,一生坎坷,卻不悲不戚,吃著粗糧淡菜,直到九旬開外時,生活仍能自理,從不給家人增添麻煩和負擔。晚年,他仍以周恩來的“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的話語為座右銘,每天從事研究和寫作不息。在自我保健方麵,他曾經寫過一首《養生歌謠》:

愉快勞動精神好,足夠休息保護腦。

長期鍛煉強身體,適當娛樂不煩惱。

節製飲食慎起居,講究衛生身體好。

風燭殘年成過去,精神百倍騰雲霄。

臧克家91歲的詩人臧克家先生積60年養生經驗,寫了4句健身歌訣:

思想大門洞開,情緒輕鬆愉快。

鍛煉、營養、藥物,健康恢複快哉。

此詩告訴人們,隻要思想解放了,情緒就會輕鬆愉快,加上有節奏的腦力和體力的運動鍛煉,營養供應充足,患病時及時以藥治之,何愁無健康之體,如此又豈不“快哉”!

唐明邦武漢大學唐明邦教授在談到其養生之道時,概括了四句話:

養性貴在守和,練身貴在守恒,

起居貴在守時,飲食貴在守淡。

其中就把守和養性放到了養生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