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文化養心的概念,中國主流養心文化學派的來龍去脈及主要觀點(1 / 3)

一、中國文化史上“心”字含義的考究多文化券生的主要內涵實際上就是養“心”

中國養心文化有5000多年的曆史,在維護和促進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心”為何物?如何從現代科學角度認識和開發。“心”在保障人類心身健康方麵的作用,這是人們頗為關心的問題。通過對現代大腦神經生理學有關知識的闡述,架起中國養心文化與現代醫學心理學的橋梁,達到古為今用,中西結合,以更好地養心健身。

(一)中國文化史上“心”字含義的考究從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算起,中國文學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據現有資料考證,大概從人類有了文字開始,“心”字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起源於圖畫。在中國文學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相關。據我國漢代許慎所撰寫的中國最早的部字書《說文解字》記載,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造字者主要從象形角度和部位出發,把“心”理解為現代醫學解剖上所稱的心髒,但對這個“心”即現代意義上的心髒,其在全身血液循環中的作用和對生命的意義,當時造字者並不太了解。可能受“中心說”的影響,既然“心”在人體的中心部位,可能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因而把影響人的生活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功能,都安排到“心”上。例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張景嶽注:“心為一身之君主,……髒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方苞《獄中雜記》:“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從上述可見,先賢們把“心”看成是一個人的主宰,相當於一國之君主、皇帝,把“心”的功能主要理解為“主神明”,即認為其功能是與精神、聰明智慧有關,而且強調“心”主生死。這些都說明古人們把大腦的功能誤認為“心”的功能,用曆史發展的眼光來看,限於當時人們的科技水平和認識水平,也隻能如此。

後來隨著科學(當然從廣義上講科學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心”的運用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並且不斷地發展著,從下麵中國古代文化名著中的一些有關詞句,可見一斑,如《孟子》:心之官則思;《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史記·天官書》:心為明堂;《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王微觀海詩》:善即誰為禦,我來無別心;白居易《賣炭翁》:心憂炭賤,等等。

從上述可以看出,古人們大多把“心”當作現代醫學心理學上的“情感”、“思維”、“思想”等來用,直至“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即把“心”解釋為現代醫學中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即“神明之主也”。所以後來人們一般習慣上把“心”當作思維的器官和思想、情感等使用,例如,心曠神怡、人心惟危、心悅誠服、心神仿佛、心慌意亂、心安理得、心不在焉、心潮澎湃、心馳神往、心慈手軟、心地善良、心地正直、心煩意亂、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心花怒放、心懷叵測,等等。從這些含“心”字的成語可以體會到,在曆史文獻中,“心”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思想、思維過程,心地好壞等,即使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和人們的

日常口語中,仍然還是如此。

(二)文化養生的主要內涵實際上就是養心關於心、身之間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問題,關於“心”在生命中的重要意義,在人類科學尚處於十分落後的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了這方麵的探索。被稱為中醫學奠基之作的《黃帝內經》,中華民族第一部養生寶典(大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其開首之篇《上古天真論篇》即明確指出。“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教訓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又雲。“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並進一步明確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

這些都充分強調了淨心、守神、修德在健康長壽中的重要意義,而這些都是中國養心文化的重要內涵。有人講,總結大師們養生的經驗,箔心養,包括德養夕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強調心養包括德養,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也熱心於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龜雖壽·步出夏門行》。詩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詩中以長壽的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但是最重要的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外,強調曹操當時統一中國的雄心壯誌,抒發曹操老當益壯的偉大胸襟,並且強調。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外。“養怡”即通過快樂方法養心,使心情愉悅,這樣就可使人健康長壽。顯然曹操的這首詩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佳句,是曹操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心”宇含義的這種曆史變遷,也逐漸影響到民眾的普通語言。比喻說,形容某個人頭腦不清楚,辦事不利落,以前人們常說:“這個人心裏稀裏糊塗的”;而現在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經常會說:“你是不是腦子有病?”“你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等。再譬如,對某人做的某件事情不滿意,有的人會說:“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而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會說:“誰知道他腦子裏是怎麼想的?”等等,反映了普通民眾對“心”字認識的轉變過程。

人們對大腦神經功能的認識,從“心”到大腦神經功能的過渡,其間有人用過“神”這個字,譬如有人講,“你不用那麼費心勞神了”、“要聚精會神”等。但是,由於文化的曆史承傳性,現代心理學,盡管是研究精神層麵的東西,是研究大腦生理和病理方麵的東西,卻依然用“心理學”這個名稱,而不是用“腦理學”這個名稱。因此,我們將中華民族文化中有關論述“心”的和如何養“心”的文化,統稱為中華養心文化,其主流學派包括易、道、儒、釋四大家。下麵我們將簡要介紹它們的來龍去脈和它們的主要理論精華。

二、《易經》成書的曆史傳說,《易經》養心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一)有關《易經》成書的曆史傳說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被後世稱為中國文化的總源頭,與《黃帝內經》、《山海經》並列被稱為上古三大奇書。

關於《易經》的來曆,國內外有大量考古和古文史研究資料。一般認為《易經》始自伏羲氏八卦圖。據考古專家研究,公元前7000~5600年間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文化是伏羲遺存。在賈湖遺址的23座墓內,出土了多為二、四、六、八偶數組合的龜殼,大都裝有數量不等、顏色不一的小石子。據考古專家分析,這些龜殼和小石子可能是當時人們進行龜占時所用的工具。這種龜占八卦可能就是伏羲時代的原始八卦,為伏羲氏“畫八卦,造書契”的傳說提供了堅實可信的考古學證據。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易經》的來曆,可能已有7000多年的曆史。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女)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關於母係社會的傳說),他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為人類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譬如,他看到蜘蛛結網捕蟲,便發明了結網捕魚的方法,教人們學會捕魚改善生活。但是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曆史角度講,他的最大功績是他創立的八卦圖。

傳說在天水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一座卦台山,這裏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他們身上的花紋。有一天,伏羲來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到的現象時,突然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隻見卦台山對麵的山洞裏躍出一匹龍馬。所以叫龍馬,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子,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頭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喚起了伏羲的創作靈感。於是他根據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道理,用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方法,互相串連,用蓍草反複排列,終於用簡單的”__”(用兩條半截蓍草表示“陰”)和“—”(用一條完整的蓍草表示“陽”)兩種符號,逐漸勾畫出“三”(用三條完整的蓍草表示三條純陽線,在卦辭中稱為乾,代表天)、“三三”(用三對半截蓍草表示三條純陰線,在卦辭中稱為坤,代表地)、和其他六種陰陽轉換型即“三”(稱為震,代表雷)、“三”(稱為巽,代表風)、“三”(稱為坎,代表水)、“三”(稱為離,代表火)、“三”(稱為艮,代表山)、“三”(稱為兌,代表澤)這八種符號。伏羲編製的這八種不同的符號,代表著不同的方位和意義。由於伏羲經常將用蓍草編製好的這八種符號(當時沒有文字說明)懸掛在牆上分析,所以稱為“八卦”。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論的方法描述世間萬物及其相互轉換的變化規律。

《易經》成書的第二個重要曆史時期和關鍵人物,是西周時期的周文王。周文王名姬昌,諡號文王,生於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去世,享年97歲,屬商周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原為商紂的諸侯國。西周古公的幼子季曆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逐漸強大。商紂王對此感受到威脅,便派人將季曆殺死。季曆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姬昌被囚於羑裏七年。姬昌在七年艱苦的監獄生活中,反複研究分析伏羲八卦圖,最後將八卦縱橫排列,兩兩相合,演繹成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實用性更強。由於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所做,所以人們簡稱為《周易》。姬昌出獄後,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麵目出現,表麵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裏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薑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他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在位50年。

《易經》的最後成書是在春秋後期。由於《易經》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到春秋戰國時期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這樣,《周易》就形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二)《易經》的主要哲學思想

一般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預測學)的書,但是它的實際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數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個方麵。自17世紀開始,《易經》被介紹到西方,現在世界上一些國家也成立了《易經》研究學會。

《易經》太極圖,以明快圖素的模型,勾畫出世間萬物陰陽互動易流的科學內涵,折射出《易經》的深刻哲學含義:

1.陰陽寓於宇宙萬物,一分為二的觀察事物的哲學觀念

《易經》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易經》不僅把宇宙、社會、人類看作一個整體,而且看作受陰陽規律支配的一個係統。

在太極圖的任何一處作橫切麵,我們都可以看到其中既含有陽(白魚部分)也含有陰(黑魚部分),寓意世間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缺一不可。“無陰不生,無陽不長。”提示我們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麵,要有信心,要高興;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麵,要提高警惕,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避免造成重大損失。

2.兩極極變規律,要學會用相互轉化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一陰一陽謂之道”,其中陰陽有相互消長、轉化、對立的特點,不同的事物,會向不同的方麵轉化、發展、變化。人類可根據這個規律去認識世界,適應世界,改造世界。太極圖的兩色魚的兩極轉換(黑的變白的,白的變黑的),寓意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提示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注意事物的變化,既要避免樂極生悲(如老人祝壽時由於過度高興發生腦溢血而死亡)也不要過度悲觀,造成鬱悶心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

3.帕生生之謂易胃,要培育永不停止向前的奮鬥精神

《係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易”字由兩個相形字“日”、“月”上下疊合而成,示意“日”“月”相繼互生永不停失一樣“易外”“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不是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外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分化出“太陰”、“太陽外”、“少陰外”、“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人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雖然當時周文王隻編製了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卦”和“未濟卦”,說明事物發展到一個階段最後必然要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階段的開始。這就提示我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總是要不斷努力學習和工作的,總是要不斷前進的。盡管經過努力完成了某階段或某項任務,可以稍歇一會享受一下前一階段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的喜悅,但絕不可就此止步不前,要繼續努力,否則就失去了人生存在的價值。

4.把握“時”與“中”,要有主動性適應的觀念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一中”的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中保持一致(適應自然),順暢地實現人生(適者生存)。“中”指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也不能不及(太極圖黑白兩色魚的中心部分,陰陽都豐盛而平衡);“時”指與時勢一致,掌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錯過機會而後悔。其中既考慮了空間位置,又考慮了時間關係,充分體現了《易經》思維的整體性特征。《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生存智慧,與那些庸俗的生存觀,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適時而動的心理特征。

(三)《易經》養心文化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辨證論治,一人二方的治療方法皆源於此。中醫的一些經典著作受《易經》的影響很大,例如,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合三為一(三爻組成一卦)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易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把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整體,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天地人之道,即“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天道推知人事,從自然發展中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效法自然,並尋求建設和諧社會的方法和技術。基於這種和諧思想,中醫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作為中醫養生文化開山之作的《黃帝內經》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應該與自然、與萬物同生共存,和平共處。人應當遵循自然界變化的內在規律,進行飲食起居、工作運動,並隨著四時氣候、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而進行調整。這樣就會順其自然、融人自然,就可以少生疾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相反,違背自然、破壞自然,必將受到自然的製約和報應,將會損害機體,引起疾病。

在養生保健方麵,根據《易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因此練動功者,動則能增強精力,提升工作及學習效率;練靜功者,靜則生陰,能降低身體的損耗,恢複體能、守神。隻靜不動是不正確的,隻運動不好好休息也是不正確的。正確的養生應掌握動靜相宜,剛柔相濟。要因人而異,進行動靜的合理搭配。陽虛的人應以動養為主,但切不可過於劇烈;陰虛的人應以靜養為主,但也需配合動養。總的來講,腹圍不大、血脂不高、膽固醇不高,沒有這些遺傳因素者,以靜養為主、動養為輔;反之,就應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

對於老年人來講,靜比動更重要,讓自我真正安靜下來,比讓自我真正動起來要難。許多老年人晨練時以為隻要拚命跑跳、劇烈運動就是最佳的鍛煉方式。這是不正確的認識。老年人運動,不可驟起,不可驟停,應翩翩起舞,緩緩結束。以渾身微汗、快意,為運動適度的標準,過汗易傷陽氣。對於老年人來說,陰、陽之氣都要慎重保護。過靜,也許適合極個別老人,但從整體上來講,老年人應以靜動結合、靜多動少為宜。

總之,《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取自《易經》。

三、“道家一道法自然”的含義多老子用養心理論為孔子指點迷津的故事

(一)老子童年好學的故事和他“以智統情”、“除欲無求”的養心理論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生卒年月大約在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楚國苦縣曲仁裏(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始祖,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武後封老子為太上老君,而苦縣也因老子被皇帝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曆史文化名人之一,其唯一存世的著作《道德經》(又稱《老子》),約5000字,分“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主要從哲學角度闡述宇宙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屬哲學篇。此篇的突出精華是強調“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寓意辦事情要符合自然規律,為人處世要“上善若水”;下篇《德經》,主要闡述人生觀和社會觀,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有人稱其為處世篇。老子的學說對中國的哲學和為人處世的人際關係學具有深刻的影響。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經常纏著家長,要求家長給他講解有關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的故事。老夫人望子成龍,為兒子請了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君可以治也。然而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了”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