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一條受傷的須鯨(1 / 2)

1976年深秋的一天,海麵風平浪靜。一艘登陸艇剛剛離開猴磯島碼頭,突然發現該島附近的海麵上有出氣冒泡的現象。當時疑為水下有潛伏物。後經偵察發現是條半死的大魚,但因魚情不熟,單船無法處理。

要塞接到電傳後,增派一艘登陸艇前來協助。當魚被拖至南長山島連城水產站海沿時,由於魚體龐大,無機械拖拉設備,隻好轉拖軍港登陸點。軍民300餘人將這龐然大物拖到岸上。

這是一隻須鯨。鯨魚滿嘴“胡須”,其牙特別,長約一尺,牙質軟而韌,呈半管形(如同扒下的玉米棒皮),密密排列於牙齦上。原來,須鯨獵食,屬於吞食,當獵物與海水同時被吞入口中後,這些可以活動的牙齒隨即並攏,雖然沒有咬嚼功能,但能起到濾水作用。經連城水產站20餘名職工一天的努力,將魚分解加工完畢,得魚肉及脂肪2000餘公斤,總重量約5000公斤。加工時發現,在魚頭左下處有一傷口,估計是槍傷。據分析,可能鯨魚受傷後遊到這裏才失去活動能力,在作最後掙紮時被發現。

一次驚險的海霧之難

1987年4月,縣養殖場有隻12馬力的拖船,由南長山島孫家去南、北隍城島裝扇貝苗。當船從北隍城島啟程開往南隍城島時,適遇海霧。本是近在咫尺、半小時的航程,這隻迷向的船卻跑了8天日夜。由於誤航柴油耗盡,船被風流逼過渤海灣,闖進黃河口,被當地人所救。

那天上午,船剛離開北隍城島後,4級東北風挾持濃霧湧進隍城水道。時值西流水,船擦過南隍城島西側島腳處,拐進小飲水道。無奈,隻有選擇正南方向,以求接近南部諸島或蓬萊一帶大陸。然而,迷霧給人的錯覺是無法估量的。這隻小船竟沿著北砣磯水道,一直向西開去。拖船迷向失蹤,隨船來島的宋昌雲在北隍城鄉的支持下,組織船隻出海尋找,由於霧大,未能奏效。正在人們急難之時,縣裏接到東北某地發來的電報,說該處發現3具屍體。經特派人員前去認領,又非本場之人。雖是一場虛驚,更增加了人們憂慮之感。難船的機器停止了運轉,隻有任風流擺布。迷霧消散後,海麵又起了大風;船上點起“狼煙”,無船營救拋錨“下撈子”,纜繩被磨斷。3名船員隻好把船上給人帶捎的幾袋煤拋掛在船頭,以正船向順浪而退,預防船體橫移。8天日夜,海上刮起兩次6級大風,由於風向東北,使難船一直朝西偏南的方向退去,不偏不倚地漂至黃河口一帶淺灘,被當地漁船所救,人船分別返回。

夜間投餌抓土鱉

麵積為7.3平方公裏的大黑山島,土鱉資源十分豐富,其分布麵積約占島陸的80%。這種中藥材資源,曆來是家庭副業和學校勤工儉學的一項收入。近幾年,海島自然環境不斷優化,綠化麵積逐年擴大,土鱉資源日趨增加。

島上抓土鱉始於5月初,終於10月底。曆年來,人們沿用的揭石扒土法捕捉,不僅破壞了路基、地堰和土壤、植被,且捕獲量少。70年代末,北莊村有位侯姓農民依據土鱉的習性,改“發掘法”為“餌誘法”,利用夜間投餌引集土鱉,使捕獲量提高了幾十倍。

這位“土鱉”大王在實踐中發現,白天土鱉匿身於石下土中,夜間覓食活動頻繁;土鱉喜食朽木枯葉,樗樹葉尤為上乘;腐爛變質的雞鴨鵝肉或動物屍體以及糞便,對土鱉的誘惑力也很大。於是,他投其所好。將玉米麵和麥麩在鍋中慢火炒幹,加食油少許拌勻,顏色以焦黃、氣味以濃香為宜。每次炒製2公斤左右。天黑前,以1米左右的間隔,沿山路邊、順地堰旁,或選擇土質鬆疏、腐葉羅積的山坡依次堆放幾十堆或百餘堆(投餌處需鏟平或踢儼),1小時後,即可照明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