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島蝮蛇的資源曆史上枯榮不穩。自40-80年代,經曆了“富盈一減少一回升”三個曆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由於開山放炮,整地造田、毀林獵鳥、施用農藥,自然生態受到破,蝮蛇資源明顯減少。70年代末,各級政府重視植樹造林,封山育草,截流蓄水,開展“愛鳥月”活動。尤其1984年後,海島退耕還林,調整了經濟結構,人們把注意力由山野轉向海洋,生態環境逐步優化,蝮蛇資源開始回升,1987年春,連降數次大雨,山上的土鱉、蠍子及蛇類異常活躍。人們奇跡般地發現了多年罕見的大蛇、老蛇,發現了大蛇吞小蛇和蝮蛇分娩的情景。
針對大黑山島蝮蛇資源的現狀,依靠科技進步,普及蛇類知識,更新人們的觀念,劃定蝮蛇管理區,加強保護,普査蛇的分布、種類和藏量,逐步實行人工增殖,是當務之急。我國蛇島是屈指可數的,開發海上藥源處女地,前景十分可觀。
黑眉蝮蛇渾身是寶
蛇屬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現知全世界有蛇類11科2500種,我國有8科219種。其中,大多數可以入藥。蛇的藥用曆史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記載。近幾年,各種注射劑、粉劑、浸劑、丸劑等科研新成果不斷出現。全蛇入藥或用其各部配伍給藥的劑型有蛇幹、蛇膽、蛇毒、蛇酒、蛇油、蛇血、蛇粉、蛇蛻,就連蛇屎也是藥物的配料。
據史料記載和現代臨床證明,蝮蛇入藥可治腦血栓、半身枯死、惡瘡、瘰鬁、骨結核、高血脂以及麻瘋、癲癇、瘙癢之症。對於活血、融栓、去纖、降粘、化淤、怯風止痛、明目益肝、水火燙傷和防癌、治癌,均有一定療效。建國前,島上缺醫少藥,人們用一截蛇幹焙熟研末服用,可破瘡癤之患;用燒烤的蛇幹治療生豬病患,效果尤為明顯,且有驅蟲、防流感之作用。在蛇藥尚未問津的年月裏,人被蛇咬傷後,用煙袋裏的油垢衝服,可以毒攻毒,化險為夷。所以,島上雖有人傷畜亡之例,卻從未因蛇傷而致人命的。人們經過長期實踐,逐步認識了蛇毒的價值。
大黑山島的蝮蛇屬黑眉蝮蛇。其毒液屬血液毒。海島的蝮蛇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其生活習性不同於陸地蛇,所食的食物主要是鳥類,蛇毒所含的各種蛋白成分及各種元素均高於陸生蝮蛇。用這種蛇毒製成的藥物,療效尤為顯著。日前,在全國的長白毒、江浙毒、昆明毒和蛇島毒四大派係中,海島食鳥蝮蛇的毒最受青睞。據科技資料得知,1克蛇毒製成的針劑,價值萬元。1克蛇毒價值上百美元,比黃金貴十幾倍。1988年,世界蛇園——巴西的蛇毒已預售到1992年。蝮蛇藥用不僅社會效益顯,經濟效益也很可觀。據我國第一蛇島測算,按4000條蛇(除去妊娠蛇、仔蛇)可供采毒計之,每年采毒兩次,製成的藥劑,可在一年內把國家6年來對蛇島的100萬元的投資全部收回。據測試,蝮蛇咬物1次,排出的毒液為60-120毫克,如能改造優化蝮蛇的生態環境,或利用無居民島實行人工或半人工飼養,變“野生型”為“飼養型”,一年取毒4次,並通過調溫縮短蝮蛇的冬眠期,逐步更新蛇種,去“粗”取“精”,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