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蝮蛇獵鳥的特技(1 / 2)

在廟島群島的32個島嶼中,較大的島嶼均有蛇的分布。尤以大黑山島、大竹山島多見。大黑島,位居縣境的西南部,島上居民近2000人。數西年來,人們在種植、放牧、打柴、采藥、獵鳥活動中,不斷地觀察蝮蛇的生態習性,蝮蛇的趣事尤多。

被稱為“候鳥旅站”的大黑山島,恰置我國東部候鳥遷徒線上,是候鳥遷飛途中歇息的重要一站。島上的蝮蛇在長期的生物進化中,練就了獵鳴的本領。時到秋季,蝮蛇進入了一年的第二次獵食期。有的隱守廠洞旁,等待著在叢中溜走的雀鳥;有的攀援上樹,等待看大外笆米之食。蝮蛇上樹,偽作枯枝,它用後半身緊緊纏住橫枝,前半身保持彈簧狀,呈一觸即發之勢。一旦雀鳥落於身旁,它可準確地判斷獵物的位置、距離、大小、形狀。在可獵的情況下,猛然衝刺上去,死死地咬住獵物,隨即通過“管牙”將毒液“注射”到獵物體內,不過30秒,小鳥在“唧唧”慘叫聲中失去掙紮之力。蝮蛇獵鳥真可謂幹淨、利落,百發百中。

有趣的是,蝮蛇巧妙地運用上下頜調整獵物,把鳥喙順成背向,選擇最佳部位順毛吞咽,以防尖銳的角質喙刺傷喉嚨食道。據測定,人類和一般的哺乳類動物的嘴可張到30-40度,而蛇的嘴可張到130度。所以,即使有的雀鳥比蛇頭大五六倍,它也毫不畏懼。它一次可進食3-4隻鳥,達到體重的四分之一。蝮蛇的鼻眼之間有個燕窩,能發出~種紅外線,別看蝮蛇“耳聾眼瞎”,靠著這“熱測位器”,可在一定距離內測到千分之二的溫度變化。響尾蛇導彈就是模擬這種生物特征研製的。筆者多次發現,鷂、鷹、鬆雀鷹、斑鳩、鷹鶚等大型鳥落於蛇的身邊,未見其獵取行為。偶爾誤落於蛇身上,反遭到蝮蛇的自衛還擊。

令人感興趣的是,在無灌木、喬木的場合,偶見蝮蛇盤成一團,狀似牛糞;有的沿黑褐色的玄武岩縫拖出長條,構成樹枝;更有措技高超者進行“自我造型”:它用後半身著地,豎起腰部,伸平頭部,呈現“乙”字型,當雀鳥落上了“橫枝”時,旋即被葬於蛇口。

在大黑山島,蝮蛇為了尋水覓食,競走出山野樹木的棲息地,闖進居民住宅區。由於蝮蛇的偽裝,往往使人畜上當,但蛇的行動易自我暴露,也導致它成為犧牲品。

消化食物的強力士

一般的肉食動物獵食後,多為食其血肉,剩其毛骨。蝮蛇卻不然,它能將吞食的鳥、鼠的毛骨全部消化,可謂消化食物的強力士。

蝮蛇的毒液儲在上齶的毒囊中,是蛇的唾液在長期的生物進化中演變而成的,由牙管直接輸出毒液。蝮蛇屬憨厚之物,行動遲緩,在島上從未見其主動向人畜發起進攻。它隻有被觸及進行自衛時,才反咬排毒,體現出防禦的本能。可見,毒蛇咬物排毒,主要是助消化,次為防禦。

蛇毒的毒性十分劇烈,呈黑綠色。實踐證明,一滴黃豆粒大的毒液,可毒死上百隻兔子;一條30厘米長的蝮蛇,足可使一頭老黃牛中毒致死。筆者曾捉到一條吞食了老鼠的蝮蛇,3小時後剖腹,見鼠已皮開肉綻;吞食雀鳥的,兩小時後解剖,見鳥的羽毛已成糊狀,鳥體失去原形,鳥足的角質趾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