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獵捕環誌鳥(1 / 3)

獵捕環誌鳥,是候鳥環誌工作的基礎。它直接決定環誌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長島候鳥保護環誌中心站的候鳥獵捕點主要選在大黑山島。

俗語說:“處暑的鷂子,白露的鷹”。時到9月,環誌工作者組織富有經驗的獵手,發放準捕證,選擇候鳥棲息的優勢區,布設網場,定點捕獵,就地環誌放飛。

獵捕環誌鳥,是一項艱辛且充滿情趣的工作。每個獵手,不僅要具有高超的獵鳥本領,而且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這就要根據季節、風向等條件,把握候鳥飛行、棲落、覓食、過夜的規律,選擇高大的山頭,在林木茂密的緩坡上布網狩獵門他們倮漁獵一樣,“有魚無常在行”。“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決不是衣個好獵手。

在山外安營紮寨,址艱済的。夜露、山風、秋雨、寒霜。一塊塑料布和鬆枝搭成的窩鋪,既是食宿和藏身之地,又是工作站和手術室。一個秋季,工作人叭嚶連續狩獵70餘天。難怪人們形容,環誌工作者都快“野化”了。

大黑山島的捕獵場,設在安橋山和老黑山。在青鬆為主的混交林內布網,網場麵積卜7公頃不等。獵手們把用高杆、繩索、滑輪張起的“天裏、網”改造成自堆網。這種網具,呈“門簾”狀。四下有邊弦,上橫邊弦的兩端拴有鉛錢,用細銅絲提掛著。此法不需對鳥誘引或驅趕,靠鳥在林間穿行的衝力,撞網受擒,屬“願者上鉤”。由於自堆網自成一體,獨擋一麵,且網網相連,眾網成陣,所以,收支方便,堆落靈敏,捕獲量高。在一塊林地上,可依山就勢,沿鳥的走向,扼住隘口要道,自下而上地布設四周包圍形的、縱橫交叉形的、平行重疊形的、中心輻射形的陣勢。往往幾百塊自堆網,把整個林區一攔擋得裏三層外三層,成了迷魂陣。網衣係黑灰色,在林間草樹、陰影的掩襯下,與環境十分協調,可謂十鳥九不識,就連獵手也往往誤入網中。雀鳥入林,進多出少。一個動作麻利的獵手,可在幾分鍾內完成摘鳥、支網的工作。摘雀是個極麻煩的事,鳥進網時,鳥頭先入網扣;網堆後,鳥掙紮反抗,網衣纏身。摘雀必須順著鳥的來向,設法握住兩條大腿,從後往前揭下網衣。不然,一旦亂了扣,個把鍾頭摘不下,反“影”了別了鳥。鳥上網,魚上鉤是令人歡欣、緊張的。獵手劉文鈞曾在後山後坡的鬆林間布設過外包圍、內拐曲的網陣。一日清晨,一群斑鳩入林上網,一次網住三四十隻。

有的雀鳥,如斑鳩、黃鸝、杜鵑、三寶鳥、隼等,喜棲枝頭、樹梢或從空中直接入林;有的鷹、鷂、鬆雀鷹等入林後即選擇橫枝棲落,待發現獵物後才追捕穿行。獵手研製一種係在橫棍上的掛網,巧布在樹杈間,當鳥落於這理想的腳架上再起飛時,便自投羅網。

獵捕小型雀形鳥,如錫嘴、蠟嘴、三道眉草鷗、燕雀、黃雀等,獵手利用籠中誘子的叫伴、集合的“語言”,誘引同類鳥。籠上的陷門裝有不同的誘餌,如穀穗、高粱穗、葵花籽等。當同類鳥群來爭食踏上陷門時,誤落籠中。不同的誘子和食物誘餌,招引不同的雀鳥,一次可誘獵十幾隻、幾十隻,多則上百隻。

大型的猛禽,亦可誘獵。老獵手多用鷹網來“熬魚等鷹”。四扇門鷹網有5根杆、4塊網,呈“口”字形,支在半山或田野的空白處。網當中的筢子上,拴著一隻斑鳩誘子,係一根50米長的牽繩,繩的另一端拖到鷹鋪裏。鷹鋪,設在居高臨下的隱蔽處,多用石頭壘成。上不蓋頂,用以觀察空中鷹的行蹤,麵對鷹網的一麵,留有窗口,以監視鷹網周圍的動靜。

當獵手發現鷹蹤時,不是所有的鷹都可拉牽誘引。獵手的眼,要比鷹眼還要尖,要準確地判斷出鷹的動向,隻有低空盤旋覓食的饑鷹,才可試誘。當網中的誘子進入鷹的側視野或前視野區時,隻要在火候上拉動牽繩,網內的斑鳩雙翅一忽閃,立即放下牽繩。這一拉一放,如同觸及鷹的神經,即使在數百米外,鷹也會發現,真是“水不隔魚眼,風不隔人眼,草樹不隔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