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軍營係著縣委的心(1 / 2)

“雙擁共建”在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工程上,始終被列在重要的位置。在領導班子成員中,擁軍這一光榮傳統接力棒,一棒一傳往下傳。

1988年,任縣委書記兼縣長的宋修武,是從農村踏著台階走上來的“土著領袖”。其魚水之情,在理智的天平上,總是向著軍隊偏。他把建設“海上樂園”和建設“海上長城”,視為己任,在發展地方生產力與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具有海島特色的“雙力”工程中,身先士卒,為民師表,成為全縣的擁軍楷模。1990年“八一”前夕,在人民大會堂裏,宋修武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代表應邀出席國家民政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舉辦的“八一”座談會,受到江澤民、李鵬等黨、政、軍領導人的接見。

每當下島,他必去連隊,每到邊遠小島,先到哨所、台站看望。一次,他帶著慰問團到無居民、無淡水、無班船、無電源的大竹山島走訪慰問駐軍,發現連隊的窗紗破碎,牆皮剝落,50年代的舊營房,夏熱冬寒。為改善居住條件,他當場拍板撥款1萬元,用以改善營房條件。回縣後,他與班子領導研究製定了8條擁軍新舉措。這年,縣委、縣府邀請常年駐守在“四無”島上的57名超期服役的老戰士來縣城觀光作客。在賓館的歡迎座談會和軍民聯歡會上,軍民互贈禮品,簽名合影留念,相互的情賴,彼此的希冀,拉短了繁華與寂寞的距離;領導的情任,戰士的決心,升華了海防的價值。於是縣城浴池,為戰士免費洗澡成為常規,軍車進出港免費已成慣例,大黑鄉客輪和“魯民205”客輪免費方便戰上進出島,被傳為佳話。為連隊安裝自來水、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為軍管劃出“菜籃子”基地,建設屋簷接水工程……一件件好事實事,在全縣的雙擁共建表彰大會上交流,在島內外傳頌,在新時期得到弘揚。

在海島交通閉塞,無碼頭、無客船的年代裏,駐軍的碼頭和軍船是多麼令人向往。而今,相對地方港口碼頭,駐軍碼頭卻相差個“節氣”。道路、港池和周圍環境,已礙軍事交通和軍管區容。縣政府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毅然投資90萬元,並組織施工,建成456米長、42米寬的雙擁共建路;地方采石施工,影響軍事設施,宋修武得知後,勒令停工,寧可多花50萬元,另辟采石場;為了攜手共建,讓駐軍參與耕海牧漁,他主持常委會,決定把海珍豐富的小竹山島海域,劃給駐軍開發,並派出技術指導,開通銷售渠道,使連隊收入超萬元;1992年,宋修武從報上得知安徽省水災嚴重,他立即調查,原來在島上有100多名安徽籍官兵,軍營裏的思想包袱,壓在地方的心頭上,在宋修武的帶頭下,兩萬元的捐款送到戰士的手中。1991年,長島的糧食購銷體製改革一步到位,糧油價全部放開。這牽扯到千家萬戶,自然也涉及到駐軍。當宋修武知道部隊尚有11萬多斤糧票無法處理時,立即責成糧食部門按改革前的糧價,為其辦理代儲手續,差價由縣財政補貼。

軍隊成長,地方有責。縣政府設立愛軍習武獎專項基金,對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上級授予榮譽稱號的官兵實行重獎。軍校招生考試,駐軍缺乏輔導教師,縣委即從長島中學派出過硬的教師,舉辦文化補習班,在70名參考的學員中,竟有68人被錄取。這些年,駐軍的子女上學、家屬就業和幹部轉業安置,都在政策傾斜的情況下,百分之百地得到落實。

縣委的意誌和群眾的行動諧音合拍,愛軍、擁軍形成共識,榜樣演化出自動力。在小飲島的半山上,有一處軍民共用的淡水蓄水池。池邊寫有“飲水思源”4個醒目大字。這是被島民視為滴水如金的生命之本,是以每立方米行元為代價的苦鹹水淡化水。島上百姓深知,此泉來之不易。可這金不換的水源真正的源頭,是來自與之同守共建、相依為命的人民子弟兵。“水是寶貴的,應當讓它流回原處。”島上人深深懂得,為連隊送去自來水,水才永遠有源。

1992年初春,長島縣委書記宋修武和內長山要塞師政委程慶同手捧著小平同誌手書的、國家民政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的“雙擁模範縣”的金匾自北京載譽歸來。船還未到,數千軍民便雲集軍港碼頭,翹首迎接這軍、地共享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