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顧本健北國家訪(1 / 2)

1986年10月,秋高氣爽。自大連北上的列車上,坐著一位普普通通的漁村幹部。這是北隍鄉山前村黨支部書記顧本健。他此次到大連出差後,是專程前往哈爾濱市進行軍人家訪的。

一位大城市杜姓家來了不速之客,一時令人不解。這個來自小島漁家的客人,個性憨直爽快,在自我介紹後便立即進入話題:“杜老,你親生的兒子杜傳勇就在我們島上二連當兵。他入伍3個月,在全團新兵軍事比賽中,名列第一。可因為你們夫妻離異,他近來心緒一直不好,脾氣古怪,偷子彈打鳥,盜貂皮賣錢,作風拖拉,成為連隊的‘油頭’。我是連隊的兼職指導員,剛在大連辦完事,特地找到您這兒,我請你到島上走走,與兒子見見麵。”

席坦誠的肺腑之言,使杜師傅深受感動。麵對這位來自兒子身邊的、未穿軍裝的“軍人”,他深深地低下了頭。

60歲的杜師傅在顧本健的說服與照料下,風塵仆仆,不遠千裏到渤海海峽深處的小島上。老顧把遠道而至的客人安置在自己的家裏,好酒好菜地款待著。父子終於見麵了,小杜兩眼迸出憤恨之光。每當母親眼掛淚花的愁容在他眼前展現時,他就心中生火,發誓要報複泄恨。未等兒子發泄,父親抱住兒子大哭,顧書記勸說這個,開導那個,軍地之情、父子緣分,再堅的冰也要融化。打這以後,杜傳勇卸了十多年心頭的包袱,精神振奮,倍覺島上天地寬,人間有真情,以至成為全團的“四有”軍人。杜師傅要離島了,他緊握著顧書記的手,千感萬謝,從心底掏出一話:“我是傳勇的生身父,你是傳勇的養育父,島上都是傳勇的親人。”顧本健語重心長地說:“請你老人家放心,軍隊的責任,我們應該承擔一半。”

人走茶不涼

駐守在北隍島某部二連老戰士李福海要退伍了,給村支書、連隊兼職指導員顧本健添了一樁心事。戰士把顧指導員比成“冬天的火爐,夏天風,夜裏行船一盞燈”一點不玄,因為他對戰士太熟識了。一次,二班副跑來敲門,沒等見麵他憑著腳步聲就叫出了班副的名。連隊裏每個戰士他都視為兄弟,就是其家庭情況也了如指掌。李福海家有老母,兄弟姊妹7個,多未成家。他入伍6年,7次受獎,現為黨員、三級廚師、炊事班長,但至今沒能轉成誌願兵,感到吃虧,心中窩囊。臨走前,顧本健把他請到家中,他們邊喝邊嘮:倫理道德、家常裏短、改革開放、興家立業、人情世故,實為海闊天空,無所不及。島上人,酒酣話多心直,說出的事,把心都帶出來了。

老顧家屬俅打點兒子遠行似的,給李福海買了兩套西服,把17件兒女穿過的八九成新的衣服包了個大包袱,叫他帶回家給弟弟妹妹們穿。老顧掏出400元錢塞給李福海說:“你在連隊是三級廚師,這400元你要用在刀刃上,回家開個飯店。如果還有困難,你回來,大哥給你安排活千,掙足了再回去”。李福海這位剛毅的漢子,眼淚滴在酒盅裏,一仰脖,連同顧書記的話一口咽下去。臨走時,他隻說了一話:“顧大哥,我決不叫你失望。”

離島一年多後,顧書記接到李福海的報喜信。他用郡400元錢作本,在家鄉辦的飯店很紅火,他說他也要當萬元戶,那時,他必來島麵謝顧書記回拜老戰友和父老鄉親。

樂園村結特務連

改革開放,耕海牧漁。海島人步入了“小康”,軍、地的生活水平拉開了距離。駐軍某部特務連和脫窮致富的樂園村是聯防共建單位。全國名的愛國擁軍模範、村黨支部書記、特務連兼職指導員蔡大禹第一個喊出了“富了海邊的,不忘戍邊的”口號。這口號,凝聚了海島人的心聲;這口號,化成一串愛軍的組歌。

說玄一點,連隊一年的辦公費,還不夠漁家一桌酒席錢。這反差,蔡大禹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海島,是戰士的第二故鄉;連隊,是村裏第一大戶。這些年,島上人心裏都有一本賬。昔日,咱沾過部隊的光,揩過大叔(對駐軍習稱)的油。而今,咱富起來的海島人該往部隊的身上貼肉了。曆年群眾擁軍有過順口溜:“60年代洗衣服,70年代演節目,80年代送錢物,90年代幫致富。”這樣,村民們一致同意,投資4(兀)0元,幫連隊養0.2公頃扇貝,使之成為“萬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