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233”登陸艇遇難記(2 / 2)

“媽媽炮班”揚威

組建於60年代初的砣磯島磨石嘴村的“姑娘炮班”,曾以優異的成績、赫赫的戰功,斬關奪隘,壓倒強手,威風凜凜地扛回了一麵麵優勝的紅旗,為海島巾幗爭榮奪譽。她們受賀龍元帥和羅瑞卿、楊德誌將軍親切接見的照片,伴隨著各自的嫁裝,榮耀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時間如水,光陰似梭。而今,她們當了孩子的媽媽。雖說年過40有餘,但“媽媽炮班”愛武之心依舊,技術依然嫻熟,自然成為一代的教練。每當有“軍事行動”,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這年,為給全省國防教育經驗交流會的代表作表演,“媽媽炮班”撇家舍業,乘船集結於長山島,經過幾日訓練,即投入“戰鬥”。

盛夏的半月灣灘頭陣地上,炮班媽媽們風采不減當年。突然,一隻“敵艦”疾速而來,炮長準確地測出射擊的諸元,幹脆利落地下達口令。瞬息,85加農炮彈如同長了眼睛,隨著一聲搖山震海的轟鳴,“敵艦”被首發炮彈擊中,癱瘓在千米外的海麵上。在場的人以熱烈的掌聲為她們慶功。

到永興島上擁軍

90年代初,長島的民間船隊跨海遠征到海南作業,也把長島人民擁軍的火種播撒到金沙碧浪的南國海疆。

臨行前,縣委書記宋修武握著漁民的手親切地說:“到了海南,別忘了咱擁軍的光榮傳統。”漁民們慷在家鄉一樣,總是把第一網魚先送到軍營。三亞市的駐軍從心眼裏敬佩這來自北國、遠近聞名的“雙擁模範縣”漁家對子弟兵的真情。帶隊的副縣長宋家來率“魯巨漁指”號船,帶著長島生產的海珍罐頭和其他慰問品,冒著30℃的高溫,航行20多個小時,奔赴邊遠的永興島,與守島官兵話家常、談生產、尋知音。離島前,軍民共手在島上植下了象征友誼長存的6棵“相思樹”,漁民們代表全縣人民向子弟兵贈送了“軍民共建海上長城”的金匾。

長島一永興島,千裏擁軍一線牽。

八漁民冒死救軍嫂

地處渤海海峽深處的北隍城島,1986年傳出了8位漁民以生命作抵押冒死救軍嫂的動人事跡。深冬的半夜,8級的偏北風在這一帶馳名的“風道”掀起滔天巨浪。守島駐軍王治國連長的家屬宮外孕大出血,急需到大夥島團部醫院接醫生。要塞區首長從長島派軍船前去應急,未出珍珠門就遭到風浪阻擋,被迫返航。

寒夜風雪交加,軍嫂病情告急。北隍城山前村船長葛長明接到電話,一骨碌爬出溫暖的被窩,衝出家門,叫來了副船長葛茂軍、大車葛長建、二車趙昌芹等7名船手,他三言兩語地把險情一說,幾條漁民漢子倏地抖起精神,“走”,似乎同時發出各自的心聲。“魯長漁1003”號破例地啟航了。

從北隍城到大飲島,要穿過隍城水道、小飲水道、大飲水道,正常航時需1小時。然而,夜裏、風浪、暗礁和漫海的養殖架子攔路,能見度低,航標隱匿和飛雪掩日,給185馬力(1馬力=735.5瓦)的漁輪設下層層障礙。船長葛長明在駕駛台上,一邊操舵,一邊探首於窗外指揮。他深知,要完成任務,確保軍嫂的生命,隻有找準航道。於是,船員輪流立在船頭,雙手擎著探索燈引船導航。

船在風尖浪穀裏起伏,心在半空懸蕩。時而,浪頭撲上船、渾身結冰,寒氣入骨。他們終於曆經近5個小時的住返航程,把軍醫接來了。經醫生檢查。病人需立即動手術,一身冰雪,渾身打顫的8條漢子二話沒說,頂著肆虐的狂風惡浪又返回了大夥島,病人被送進了手術室,生命垂危的軍嫂脫險了,“1003”船冒險在風浪忌航的夜海上,闖出一條擁軍路。轉年4月,王連長接到去新崗位的調令。臨別時,他握著鄉親們的雙手,兩行熱淚灑進了漁家的心田;8條漢子用“報國先擁軍”的風範,把軍民情交融在風浪不可撼的北隍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