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的人都知道“漲潮的蟹子,靠潮的魚”。這是因為經過幾個小時的退潮,有的蟹子被困在幹灘石下,有的被撇在淺水戲水平遮體的水灣裏,這時,貪食橫行的“霸王”便藏匿起來。漲潮時,適於螃蟹生活的水深、水溫、餌料等環境條件開始複原。所以,十分敏感的蟹子紛紛出洞,四處覓食。人們正是依據“蟹善候潮,潮欲來,舉二螯仰而迎之;潮欲退,折六跪俯而送之”的規律,把握抓蟹的黃金時刻。
照蟹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夜間的燈火對鳥、蟲、魚、蟹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於是,選擇氣象潮汐適宜的夜晚照蟹,也是一種很好的獵法。夏末秋初,照蟹者手持手電,身挎網包,選擇理想的獵場,借光捉蟹。在照蟹人多的場合,景象十分壯觀。有的彎腰涉水,猶同“探雷”;有的蹲在礁石上定點聚光,猶如“守株待兔”;有的沿邊往返,好俅“尋珍揀寶”。更有獵蟹高手涉水登上平頂礁,布設幾處照明點,手持一把撈蟹兜,沿礁尋覓,逐個獵取,一潮可獵十多斤。此情此景,燈照水,水映燈,水火交輝;閃爍的、聚焦的,星星點點,令人眼花繚亂。
更有趣的是,燈光不僅可使螃蟹集群,具有向心“磁性”,且蟹子受光後,不驚、不跑,不示威。有的向光源處徐徐爬遊,有的匍匐水底享受光浴,還有的竟爬到人的腳背上,不“咬”人卻喜歡人。夜幕下的海邊,人們忙累、收獲、喜悅、消遣,大享島國海獵之樂。
釣蟹釣魚、釣蟹的目的一樣,方式卻不同。魚靠“吃”鉤才能釣,而蟹鉤隻起到剮味(誘餌)的作用。長島諸島146公裏的海岸線,凡有礁石的地方,大都是天然的垂釣場。釣蟹隻需備好線、墜、餌料即可。
蟹子的視覺、嗅覺都比較靈敏。它的食性很廣,除魚、蝦、貝、螺等:海生動物肉外,一般的陸生動物肉均可當餌料。釣場的水深一般在1-4米之間,“海底世界”一目了然。所以,人們投其所好,在釣蟹時,先進行“熏蟹”。將貝、螺、牡蠣或小售搗碎撇在水中,不大工夫,蟹子即被誘惑出洞。這時,釣者可將誘餌主動“送貨上門”,隻需螃蟹夾住吃上一口,即可提線。貪吃的蟹子哪裏肯“鬆手”,直到被裝進籃裏才知上當。這種方法一潮可釣幾十條螃蟹。
外行人釣蟹不可性急,往往釣著一隻蟹,由於興奮、心急,猛提線,蟹子離水打了個“嘭”跑了,誘餌也丟了,弄得“雞飛蛋打”。好釣手都知道,蟹子上鉤,在水中要輕拔慢拉,離水後,最好一手快提線,一手用籃主動接蟹,可減少蟹在“半路上”脫鉤的可能。深水釣蟹就不邢麼容易了,海水透明度低,無目標地投餌全靠手上的功夫。
有意思的是,蟹子貪吃爭食,偶爾可一線釣上兩三隻,隻見塊誘餌被幾隻蟹螯同時夾住,有的竟彼此一個夾一個,一線提上串。最過癮的是釣“赤夾紅”(日本鱘),這種“蟹王”一般匿在岸礁穴洞裏,行動遲緩。它的螯大得出奇,其重量及大小幾乎等於蟹身和其它蟹腿的總和。渾身呈黑紫色,一個足有250克重,能釣上一隻,則興奮不已。
兜蟹蟹兜的發明,也是漁法、漁具有一大進步。這種工具雖然簡單,但獲量多,魚蟹皆可獵。一般做法是,用鋼筋或粗鐵絲網成一個直徑大約為一米的圓圈,沿圓圈裝上網衣,網衣下端紮。並加墜石,呈漏鬥形,然後在圈上拴好拔繩。獵蟹時,網兜放入貝類或魚類肉質餌料,即可投水。蟹兜可在水較深的地方投放。碼頭邊、礁石旁,或劃船沿近岸處投放均可。這種方法不僅擴大了獵場,且不受漲潮、退潮和晝夜的限製。
網兜沉於海底,拔繩要放鬆,切勿隨時拔提,以防“打草驚蛇待數分鍾後,預計蟹已上了圈套,猛一拉繩提網,正在搶食爭物的蟹子,已成“甕中之鱉”。利用網兜兜蟹,可一人多兜,輪流作業,聲常是網網不走空,一網多隻蟹。
近幾年島上實行“耕海牧漁”,“大海種田”。養殖區內,魚、貝、蟹、藻共榮,形成水族立體樂園。老年人發明迷魂陣蟹籠,蟹下隻能進不能出,可夜間投網,翌日拔網,捕獲率倍增。
俗語說:“麥黃蟹,肉頂蓋兒。”蟹下最肥的時候是五六月。此時,正值螃蟹產卵,攝食量大。這也是吃蟹的最佳時季。蟹肉細嫩、鮮美,是佐酒佳肴,享有“一蟹上桌百味淡”和“蟹過無味”、“鮮壓群芳”的盛名。蟹肉含蛋白質14%,脂肪6%,另有鈣、鱗、鐵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價值比魚、蝦月烏都高。若在海邊煮吃活蟹,郊野味、鮮度令人饞涎欲滴。因此,釣蟹美,食蟹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