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過龍兵(2 / 2)

這天下午,這一帶海域風平浪靜。駐守島上的生產班戰士王愛民正在海邊放羊。突然,他發現距岸的百米處有少量海魚不時竄跳出水,繼而魚跳數量逐步增多。於是,他急忙把這一情況報告給連隊。當人們趕到海邊時,隻見海裏數萬尾魚上竄下落,競相出沒,令人眼花繚亂。海水像開了鍋似的,魚兒跳躍,水花四濺,千萬條“拋物線”織成一條長約百米,寬約30米的“魚帶”。“魚帶”由東向西浙進,後來趨向岸邊。6時許,部分魚蹦上海灘,接著,棄水上岸的魚逐漸增多。圍觀的軍民紛紛拿來網袋和臉盆坐收鮮魚。6時10分左右,“魚帶”消失。大家把揀來的鮮魚一稱,有150公斤,一位戰士風趣地說:“這是大海給島上官兵的一次特殊的犒勞。”

據在島上工作30年的燈塔管理員說,群魚出水以前也見過,特別秋鮁魚起群,幾乎年年都有,可這種特大的“萬魚鬧海”的奇觀,還是第一次見到。

至於這次“萬魚鬧海”的原因,引起人們不少的話題。有的說,魚群後頭有凶猛的大魚追趕,迫使群起亂竄;有的說,海底有幹擾物,使群魚受驚;有的說,是地震的征兆!還有的說是因為水溫、水質異常,群魚不適應而逃竄。

筆者查閱水文資料得知,海水的物理性狀十分複雜,因地域、水深、大氣、鹽度、底質、地貌等諸原因,海洋裏有高溫、高鹽水團,亦有低溫、低鹽水團。在北黃海西側就有一個狹長的冷水團,它由遼寧省長海縣的海洋島南向延伸至大竹山島附近。“萬魚鬧海”恰在這個冷水團的邊緣區。當魚群西進渤海時,闖入冷水區,因受到“冷刺激”,紛紛竄跳躍水,待它們重新進入適宜的水溫區,就正常地遊行了。

長島日出日落奇觀

長島諸島,是觀賞海上日出和日落的優勢區。隻要是風力不強的晴日,則會飽其眼福。令人感到奇特的是,有時海平線上會出現“雙日”、“大日”、“小日”和“殘日”奇觀,這給海上仙山長島,平添了一大自然特色。尤其是朝出夜歸的漁民,一年四季常見到這種景觀。

平常日出,東方的天際線處,先呈魚肚白色。被夜色染暗的穹蒼,漸漸啟開了一道拱形的大門,就像迎接光明的使者。進而,光弧漸擴,光輝白裏透紅,遂之桔紅。太陽尚未露臉,霞光似箭,在東方的天幕上輻射。如有雲彩,支支射線猶如畫筆,彩雲頓時著色生輝。隨之,大海吐出一團滾圓的火球,遠遠望去,光不刺目;環顧四周,山林盡染。海麵上一條金光大道,粼粼泛波,從眼下直達日出地。初升的太陽,和煦融融,暖氣撫麵,海島一派生機盎然。

1956年10月5日清晨。夜,經過秋雨的洗禮,一塵不染,夜遷的鴣鴨嘎叫不止,筆者拂曉踏著雨露到馱簍山上狩獵。隻見旭日剛抖露出海麵,瞬間,一對“姊妹日”並列在東方的天際線上,令人詫異不解,在筆者凝目觀賞中,發現有一朦朧霧帶在天海相接處橫列。過了幾分鍾,左邊的假日逐漸淡薄,且由圓變橢,如同被熔化,直至消失匿跡。原來,日出海麵時,太陽被密度較大的霧帶所折射,造成真偽之別。

有時,東方的海平線上出現“日變”景觀。開始,太陽上緣同海平線相切,繼而升騰,當欲脫離海麵時,“根”部的“火”卻與海水“藕斷絲連”,大自然把太陽魔變成一隻栩栩如生的“高腳杯”。頃刻,“杯口”上升,“杯頸”變細,“杯座”沉入大海。有時,西方的海平線上出現“殘日”現象。當落日的下緣與海平線接近時,先有一小半圓日著水,而後大半圓沉落,本是一個囫圇的、滾圓的火球,竟被切割為大小各半,分段填海。島上民謠日:“殘日天,天狗歡。”人們誤認為天狗有蠶食鯨吞落日之天機,以此卜算凶吉或天氣好壞。看來,海洋氣象給長島的日出和日落造成許多戲變。也給遊人帶來了早晨的向往,留下了傍晚的眷戀。

據資料記載:“雙日”、“多日”之奇,世界各地均有,不管是兩個、三個,多日相映爭輝,其中隻有一個真的,餘者是假日、幻日或暈日。可見,中國古籍上的“瞬有十日”之記載,並非神話。

長島日出和日落的魔變,是一種質景觀象。當空氣濕度較大或寒(暖)氣流與暖(寒)海麵相遇時,水平方向上出現了不同密度的垂直層次,在太陽光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發生折射時,便給“假日”造成曇花一現之機。但“假”、“冒”、“偽”、“殘”日,很快在光天化日之下匿跡,隻有真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