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海上哈哈景——海滋(2 / 3)

而今,海滋已由報刊、電台美傳於中外,海滋的視覺形象資料,已被攝入鏡頭,搬上屏幕,使遠離海洋的人們也大飽眼福。

海市蜃樓

海市,廟島群島海上景觀之絕。它是異地(目力不及的、地平線以下的)景物,經過光線的折射和全反射,在本地區影像的再現。古人無法辨識,以為蜃氣(大蛤蜊吐氣)所致,故名海市蜃樓。據海市蜃樓形成的地域不同,又分為海市、路市、沙市、山市、湖市等。

我們知道,在正常的氣象狀態下,大氣層中的空氣密度隨著高度增加而遞減。當空氣的密度分布反常(溫度在鉛直方向出現上熱,下冷的逆溫)時,光線在大氣層中便產生折射而漸次彎曲,以致出現折射和全反射現象。這時,被攝入高空的異地景物恰好造成適宜角度,經不同密度空氣的傳遞,折回到低空,平靜的海麵(或沙漠)即成為景物的“接收站”。原來看不見的物體,被送到觀察者的視野中。海市,可謂“光”的藝術。

海市的景觀純屬虛幻,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它的圖像瞬息有變,景滅無跡。其景觀在目擊加想象中,似城郭山村,若車馬行人。景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局部時隱時現。由於更複雜的、不規則的空氣密度層結所致,光線的折射和全反射會來自不同方向。所以,蜃景的類型有正的、倒的,或混雜在一起的“四不象”。

1974年春夏之交,“魯長光”漁輪自大沽出航,前往廟島群島。途中,偶見前方立起一座陌生的山巒,人;門一邊詫異地辨識著,邊建議船長修改航向,以防擱淺觸礁。富有經驗的船長未輕易改航,果然行進中,山巒“不翼而飛”,陌生的幻景與“魯長光”船開了個玩笑。

1956年10月2日下午4時,筆者在大黑山島安橋山狩獵時目睹西向海麵上的蜃景是:隱隱約約立起一片黑藍色的峰巒,一會兒,山間幻出了“村莊”芬又過一會兒,“村”中豎起了煙囪、塔亭之物。“村”外的道路依稀可見。恍惚間,山頂飄來一塊“巧雲”,雲塊伸縮著,變幻著,像隻無頭鷹落在山頂。景觀頗似一幅老辣的潑墨畫。

我國唐代高僧玄奘取經歸國途經羅布泊時,曾見到一幅古戰場的蜃景:“頃間忽見有軍眾數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狀及旌旗稍轟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征,初睹為賊眾,漸近見滅。”1981年4月28日,舟山群島普陀山的遊客,在仰角30度的空中,見到一幅高原上被老林、奇峰圍繞的古刹的景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在一沙漠戰場上正欲炮擊敵方目標時,忽然一幅幻景遮往了對方的陣地,炮手隻好待蜃景消失後再開炮……,如此等等,是典型的海市蜃樓。

廟島群島地處山東、遼東、朝鮮半島之間,居黃海、渤海交彙線上,四周環水,海天空曠,空氣無汙染,海水透明度和空間能見度高,且環渤海城市鱗次櫛比,山河景色秀麗。所以,不僅異地景物極易折射、反射於此,而當地亦具有接收反射物像的“天屏”和“海幕”。

海市,可成像於中高緯度的空中、海麵、沙漠、極地。它必須在陽光、海麵(或沙漠、雪原)、空氣同時具備的特定的條件下,才有形成的可能。海市,受大空間的光、氣、物理、海洋等諸因素的製約,若有一個環節不適宜,則不能成像。廟島群島所見的海市,均成像於脫離海上實體之處。這種景觀,偶見於春夏之交或初秋季節,蜃景持續的時間,多則半小時左右,甚至幾分鍾,其景觀可謂千載難逢。

海市目擊記

1990年7月7日傍晚,長島縣南長山島西北方向的天幕上,淩空高懸著鮮未見過的海市蜃樓。島上有數百人在納涼消暑的初夏,從不同角度飽覽了這一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