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滋、海市、平流霧是廟島群島海上的三大自然景觀。它們給人以虛無縹緲的美的享受,是沿海地區重要的旅遊資源。
海滋,是經常出現的一種“哈哈景”。它是當地(或日力所及處)海上的自然實體,在特殊的氣象、海況條件下發生的虛幻變形。由於這種景觀是從海上實體處“滋生”、“繁長”的,故得此名。
海滋的物理過程是,當水溫與氣溫產生一定差值時(冷海麵突遇暖氣流或暖海麵驟逢冷空氣),海麵的大氣層結密度加大,即有一種“水晶體”或叫“霧狀光帶”形成,附近的島嶼、船隻等實體,在光線的折射下,便產生一種態勢走樣的現象。於是,導致了一幕海上奇觀(此種現象,如同透過一塊不規則的窗玻璃,所視景物出現變形,產生“哈哈”效果一樣)。海滋,可謂“霧”的藝術。
由於海麵空氣和海水表層溫度的差值大小不一或空氣密度大的層結水平方向分布不均,海滋則有弱、壯(虛幻變形程度的大小)之別。
當弱滋出現時,所見之物如對哈哈鏡所視。島嶼兩端起翹,給人漂浮感。實體的邊緣、根底處虛,中部、上部實,多呈蘑菇狀、仙人球狀,隻有“根”部著水。
當壯滋生成時,海上實體呈現“卑者抗之;銳者夷之”和“上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的景觀。一些司空見慣的實體,“生枝添葉”,麵目皆非,視者如入異國他鄉,令人錯覺生疑。海滋景觀,可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實為本,景過實體複原。
以大黑島為觀望點,當龍口市附近海域出海滋時,屺瞬島連同沙洲屆時斷開分離,遠遠望去,酷似一隻母雞領著雛雞在“天街”上“咯咯”覓食;當東向的廟島塘出現海滋時,連接南、北長山島的玉石街海堤公路出現“斷橋”奇跡。隻見兩島端各伸出一把尖銳的“大錐”,形成對立鏖戰之勢。1989年10月6-8日下午,廟島塘連續出現海滋。以南長山島的海濱路和老碼頭為觀望點,西北向的寶塔門、珍珠門水道上的島礁、船隻,態勢非常。犁犋把島,如“牛”拉“犁”,躬身耕耘,大有在暮色蒼茫中,揚鞭催蹄之狀。原來的犁犋“把”(寶塔礁),上端橫出一塊把握柄,下端增生出一塊“底座”,好像犁下翻出的“泥浪”。螳螂島東側的香爐礁變成了“群體礁”,星散在水麵上,宛如雨中行人撐傘過街。珍珠門水道出進、停泊的船隻,都飄飄如仙,脫離了海平麵,形同天外來舟。燒餅島周圍養殖區的舢板,都在懸空作業,水麵縱橫阡陌的塑料浮子,均“漂”起來了,比眼前的浮子“升高一級”。總觀全景,給人以遊離感、戲變感。這3天的景觀大同小異,均出現於下午3-4時,但連續3日出現奇觀,實屬罕見。
海滋是在海麵、空氣、風向、風力、能見度適宜的情況下生成的。40年來,筆者觀察過上百次海滋景觀,發現它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海滋一年四季可見。尤其嚴冬季節,當寒潮流過時,氣象驟然由劣轉優,陽光和煦,風平浪靜,能見度高,海滋的生成率偏高,似乎成為“常規”。上午東向易出,下午西向易見,未見相反方向同時出現。於海邊觀賞,實體變幻程度大,隨著觀賞高度的遞增,虛幻程度相應遞減(20公裏以外此種現象不明顯)。海滋的能見度在5公裏以外。最佳距離在15公裏左右。出現時間在上午8時至下午5時之間。海滋持續的時間一般在1-3小時之內,最長達5小時。回在水溫、氣溫、風力、風向適宜的情況下,陰雨天也有滋生(能見距在5公裏左右)。海滋的景觀有“壯”、“弱”之別。
所以,海滋的生成要具備3個基本要素:即,水溫與氣溫的差值在5°C以上,風力在4-3級以下,海上能見度高。看來,掌握這些基本要素,海滋景觀還可以預測、預報。
海滋,是海島人民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對自然現象對比觀察的結果。他們往往以海滋現象為標誌,推斷未來天氣的變化,或根據天氣的轉化預測海滋的生成。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自然現象認識的深化和科學進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