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夜晚,海峽深處,縣境北端北隍城島的郵電支局裏,電話旁守候著一位90高齡的老太太。幾天前,她得知40年前去台的兩個兒子要在她90歲生日這天,在台灣專門為老人擺設生日宴席,並通過電話讓母親聆聽兒子、兒媳和孫子們對她的祝福。不料,電話接通後,音質不良,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呼喚兒子的乳名。兩岸呼應被嚴重幹擾,人們都替老人惋惜。此刻,支局長葛長敏被這母子深情的場麵所感動,他急中生智,速把會議電話搬來,接通了線路。耳機的聲音放大了,清晰了,老人的淚水,滋潤若兒子40年未改的的鄉音土語:“媽——我是青然兒”,“媽——我是鬆山兒……”親人們一個個輪流著呼喊、同候和祝福,兩岸的骨肉情伴著一個不眠的夜。
又一個平常的夜。縣郵電局收到一個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國際電話,是一位華僑要與他在大欽島東村的父親通話。當縣局與東村接通後,才知道華僑的父親叢萬亮是個70多歲且患肝癌臥床不起的老人。按國際電話規定,可通知對方作退號處理。可這位40年前離鄉背井的華僑要急於與病父通話的心情難卻,支局韓殿明局長與職工商定為老人安裝一部臨時的炕頭電話。深夜午時,時間催人,縣局、支局,為美國與大夥島的電流暢通,全力以赴,大開綠燈。當老人在病床上聽到遠方兒子的問候時,激動得淚水橫流。幾天後,兒子、兒媳們趕回故鄉,與老人見了麵,給老人盡了孝,也給郵電局帶來了異國同鄉的感激之情。
信息,是致富的向導。在實現“小康”,奔向富裕的長島,牧漁人通過“信息橋”發了大財。南長山鎮孫家青年婦女孫業梅與哥哥們合夥做起扇貝的生意。開始,由於信息不靈,市場不明,往往一個生意被一個電話搶走。於是,她在商場上悟出了“信息靈,財路通”的道理,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安裝兩部電話,購置4部“大哥大”和4部BP機。如今,她手上有信息,腰間有機遇,手把方向盤,走南闖北,大大方方,瀟瀟灑灑,成為島上有名的“款姐”。
海峽深處的南隍城島南隍村,是市、省的先進村,全縣建設現代化縣的示範村。他們在郵電部門的積極配合下,一個250戶、800人的漁村,安裝程控電話戶均1部,訂閱各種報刊500多份。信息,使海島漁村耳目靈通,信息把偏僻與落後甩給曆史。199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億元,人均分配1.2萬元,戶均存款10萬元。在通往新世紀的康莊大道上,富裕的海島人心中都有一座郵電架設的“信息橋”。
縣郵電局的千部、職工,在劉朋林局長的帶領下,敬業愛崗,躬身為民,為海島的經濟騰飛,在新的電信藍圖上又錦上添花:1996年,傳輸全部實現數字微波化,全縣所有鄉鎮全部實現程控交換;分組交換、數字數據交換網開通使用;全縣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1582門,戶均1門;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3.11部。其中,市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4.26部;投資1000多萬元,敷設海底光纜;投資96萬元,開通了彩色可視會議電話係統;一些擴容、改造和數字移動通信工程,正在隻爭朝夕地滿足用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