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長島扇貝節(2 / 2)

夜晚的扇貝節更是引人入勝。大街小巷的扇貝燈、鮑魚燈、魚蝦燈,機關、工廠、企業、店鋪的華燈、宮燈、霓虹燈和彩色聚光燈,交相輝映,閃爍奪日,節日的海島,是光和色裝點的不攻城。應邀來島的藝術家表演的精湛節目,令軍民大飽眼福;專程進島施放焰花禮炮的高手把人們帶到如癡如夢的境界。邢碩大璀璨的“九月菊”,在夜空爆燃怒放;銀河般的“光流瀑布”,使海浪鴉雀無聲;“鯉魚跳龍門”、“母子連環花”和彩色的光雨、光圈,令人眼花繚亂。

這一天,新建的海珍品交易中心的大廳裏,海產品琳琅滿目。各鄉鎮以其自身的優勢,獨特的產品,設專櫃、擺樣品,作宣傳、打廣告。各種幹鹹品、活鮮品和精細加工品,在這海洋的世界裏都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東道主與客商洽談的氣氛十分和諧。聽建議、提要求、通信息、簽合同、交朋友。

海島的9月,是成熟的季節。海島人在奔向富裕的途中,拓寬了廣聯天下的路。共簽訂利用外資合同7個,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24萬美元,簽訂意向書10個,意向引進資金額3302萬美元。

漁家的“活報劇”

長島的“活報劇”,是海島街頭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熱烈、渾厚、粗獷,既是漁家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又是形象、浪漫的地方啞劇。經過多年的豐富、充實和發展,其風格獨特,海味濃重,生動地體現了海島人民美好的願望。

時到臘月,村裏的藝人巧手即依據當年的收成和來年的兆頭,開始製做道具,物色演員。正月或是扇貝節,“活報”上街、中村,有的出島、進城。這幾年,除了保留的耍龍、舞獅、跑旱船等傳統節目外,漁家的海獵生活成為“活報”的主題。80年代,長島的扇貝生產成為主導產業,以扇貝為題材的活報,突出了強烈的時代特色。

“扇貝活報”,綜合了舞蹈和戲劇的特點,突出動作、表情和道具的演出效果。隨著鑼鼓和嗩呐的伴奏,20個漁家兒女,身著大紅和咖啡色絨線外套,披罩著特大的扇貝殼模型,左右扭動;貝殼翕一張,似彩蝶緩緩飛行,如銀扇往來搖蕩。主人好像天子、仙人,一會兒彙攏聚合,一會兒單行獨舞,郡嫻熟的技巧,輕盈的舞步,令人目不暇給,看表演者神態,自信裏透著謙和,滿足中露出追求,一年辛勤的勞動,四季數萬的收入,全用舞步寫在街麵上,用動畫演在夾道中。

大概是過多地受海的熏陶,浪的染洗,“活報”後浪推前浪,各村都有獨出的心裁。“魚蝦活報”遊來了,鮁魚、加吉魚、黃花魚、帶魚,伴著海浪和海鷗的錄音,踏濤踩波,以最大的圓場周遊,充分顯示海島的人走出家門、闖蕩遠洋、重振捕撈雄風的主題。緊跟著,一個由小夥子組成的捕撈方隊進場。但見一個個身著白衣藍褲、肩掛魚網的獵手,忽而列隊出征,忽而綱舉目張,直逼得魚兒跳龍門。

“對蝦活報”又是一翻情趣。其動作跳躍性大,步伐不僅整齊統且有靈巧地扭、弓腰疾速地蹦。忽然,一張白色的大網鋪天蓋地而撤,把個蝦群擠得左閃右躲。這時,一對對“夫妻蝦”一會兒穿插交錯,一會兒騰跳起水,其形輕捷,其神驚愕,任憑大海再寬,終歸進網上船。“活報”場麵大有百魚鬧海、一網兩船之勢。

“海珍活報”是壓軸子戲。這幾年,海珍的身價抬高,海珍品的增養殖後來居上。鮑魚、海參、海膽、蝦夷貝連同海螺、螃蟹都登場表演。扮演者係中年婦女。這些老演員,多有些名氣,有的匿聲多年重上舞台。她們穿戴不凡,濃妝淡抹,扭得歡快,表演者與海珍之間,多有貌合神似之處。她們愈是落落大方,愈受捧場。偶爾作個醜態,演個特技,則換來一陣喝采,爆出一陣掌聲。珍,以稀為貴。而今長島人播珠養珍,使底播、筏式、潮間帶、工廠化養殖,形成立體化、多元化的格局,難怪海珍品成為“活報”的熱門。即使“活報”走了,人們還在品評,最佳編導、最佳演員,在七嘴八舌的公論中自然產生。

長島“活報劇”,把“耕海牧漁”的決策和漁家的島魂海魄,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