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時代的傳統節日,曆經十幾代人,至今仍在沿襲“人們總是虔誠地、按時把節地祝福、慶賀、祭祀、懷念,把現實生活與對未來的希冀,都傾注在癡情的渴求之中。然而,窮神仍未退位,財源依然枯涸,海島人的生活水平還在溫飽線上徘徊。
20世紀80年代,斯守著海島數百年的闖海人,終於盼來了黨的富民政策,解脫了封閉的束縛,在實施“耕海牧漁”戰略中,悟出致富經,辟出生財路,依靠科技進步,發揮海島優勢,轉移經濟重點,把昔日的窮水荒海變成指縫流金的肥田。長島的”扇貝潮”把牧漁人推上了全國致富縣,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扇貝大廈、扇貝烹調、扇貝商標、扇貝歌舞、扇貝書畫和扇貝節日……扇貝被譽為海島人衣食父母,扇貝成為富裕的代名詞,扇貝是漁家的“搖錢樹”。
金秋長島,海闊天高。海島人按照倒記時的時間表,終於迎來的自己的致富節——扇貝節。1992年9月6日,854位來賓應邀參加了開幕式,新華社、人民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22家新聞單位,報道了節日盛況。這一天,縣城的主要街道和建築物上,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懸起了大幅標語,扇貝節的主會場設在南長山島南海沿的明珠浴場。主席台正上方懸掛著直徑3米的扇貝節會徽,會場周圍,彩旗招展,花團錦簇,會標醒目。大型氫氣球懸帶的“耕海牧漁建寶島,齊心協力奔富裕”的巨幅,當空垂蕩,鮮豔奪目。在明珠棧橋的廣場上,電動扇貝彩燈與珍珠仙子組合的模型,活龍活現工程控音樂噴泉環繞的“搏”雕,令人遐想。
上午8時半,萬餘軍民把四海賓朋迎上了主席台。92扇貝節在12響禮炮和鼓樂聲中拉開了帷幕。霎時間,數百飛鴿、千餘氣球騰空而起。東道主的歡迎詞、來賓代表的答謝詞,一陣陣排山倒海的掌聲,把扇貝節“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以海為題,借題發揮,增強經濟來往,擴大銷售渠道,廣交四海朋友,提高長島知名度”的主題,烘托得更加突出。
大型的海上遊藝表演開始了。造型別致的龍舟,宛如一艘閱兵的母艦,穩泊在南海灣的正中。舟上,彩旗獵獵,鞭炮齊鳴。突然3顆信號彈升空,隻見載著“科教興島”、“以漁興島”、“旅遊興島”和“島興我榮,島富我強”字牌的摩托艇儀仗船隊疾速而過,接著是帆板和遊泳健兒組成的表演方隊拉開了序幕。各鄉鎮的“扇貝生輝”、“百魚上岸”、“牧漁新潮”、“群龍鬧海”、“八仙過海”、“秋汛潮湧”和“海神賜燈”的海上秧歌隊相繼表演。在“秋汛潮湧”的主題節目裏,一具具龐大的魚、蝦、海參和海帶、扇貝、鮑魚模型,形象逼真,在一陣陣漁號聲中,遊進漁家,走向市場,充分顯示長島人在增養殖業史上的三次革命;在“群龍鬧海”的主題表演中,龍頭、龍身、龍尾,分船而載,船船相連,龍頭噴水,龍身蠕動,龍、船協調,船、龍一體,其雙龍鬧海之奇觀,今觀眾拍手叫絕。最引人注目的是“八仙過海”的表演。像當年神話故事的再現,郡八位仙人,各持自己的法寶,踏濤踩浪,悠悠哉哉,其形神兼備,維妙維肖。它象征著漁家兒女各顯神通,率先致富。
這天,古文化聖地廟島,被打扮得猶如一個海上盆景。古樸典雅的顯應宮披紅掛綠,“天後聖母”廟旗高挑杆頂,扇貝節的會徽嵌在山門正上方,修飾一新的大殿裏,香火繚繞,重塑的媽祖金身,被紅綢蒙蓋著,屆時,將舉行剪彩儀式。11時40分,縣委、縣政府領導陪同佳賓登臨廟島,碼頭上頓時沸騰了,海島傳統的廟會氣氛再度升華。鼓鑼喧天,鞭炮爭鳴,龍騰獅舞;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島上人以最高的禮節,以致富感恩的豪情,向縣委領導和外地賓朋致以扇貝節日的問候和歡迎。
當媽祖金身揭彩後,大殿內外鞭炮震耳,掌聲雷動。隻見海神林默娘,金身玉體熠熠生輝,其神態莊重,尊顏雍容,人們向她投去敬仰的目光。致富的海島人沒有忘記,在那風帆時代,她是陰護、保佑、救濟闖海人的精神支柱。而今,她也開放了,隨著“扇貝潮”走出廟門,立在碼頭,銀裝素裹,手擎紅燈,為舟楫導航,讓靈光普照萬畝海田,為漁家招財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