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兔醬蘸大蔥,撐得肚子脹繃繃”。這是家鄉大夥島流傳的一句俗話。
其實,海島人吃飯的就食(飯肴),總離不開鮮氣、腥氣、鹹氣。那蝦醬、蟹醬、扁口魚醬、魚籽醬、魚拐子醬、大蝦頭醬,都是下飯的“冤家”。不過最得味的,還屬海兔醬。
海兔,俗名“梧桐花”。用海兔醃製發酵而成的醬,多叫梧桐花醬,它是漁家傳統的美味佳肴。記得小時候,每到春汛、秋汛時節,父兄們在海上拉網,值錢的魚蝦大都賣了。唯獨這海兔,煮熟了吃鮮的,當飯曬幹了零吃的,當幹糧芬醃一醃發醬吃,當“就食”。要是哪家沒有闖海的,還要分送一些。那時,島上缺肉少油,水菜瓜果也是高貴的。所以,醃上一大壇海兔醬,那可是夠大半年受用的。特別是發芽蔥一下來,差不多頓頓都就海兔醬。這種醬,不腥氣,不膩味,聞起來,有點臭味,吃起來,倒覺鮮香,且越吃越想吃,越吃越好吃。有了海兔醬,別的醬便無人問津了。
那紫裏透紅的醬,在鍋裏一炮,鮮溜溜、臭烘烘的味,隨著熱氣往鼻孔裏鑽,惹人食欲。時而,這特有的味道從後吊窗溢出來,在街上老遠都能聞見。有的鄰居索性端著碗來討一些,好助下飯。常常是,遠居異鄉的島中人來家,不一定提到名貴的海珍,唯獨海兔醬蘸大蔥,吃包米餅子,非點名要不可。
海兔屬軟體動物門,體呈橢圓形,白灰色嵌黑斑,頭部有一對大眼,口邊緣生有5對腕足,足內側有吸盤,體內分泌的墨色液體,是它的“兵器”。海兔是近海、遠洋拖網和壇子網作業中的主要“海獲”之一。是典型的高蛋白質、低脂肪的水族“代表”。漁民發海兔醬,多在船上就地加工。把海兔堆在船上,一邊穿著水鞋踩(或用手搓揉),一邊用海水衝洗,直把海兔體內的髒物、墨汁擠出衝洗幹淨為止。最後要用淡水洗一遍,說是不腥、不苦、沒海水味。將向免盛入器皿中,大約每50公斤加鹽5公斤左右,拌勻後密封。加鹽址關鍵的工序,鹽多了,不發酵,清湯;鹽少(腐爛發臭。密封從六天後,要揭蓋放放惡氣,視其成色亦可再加鹽。大約十天半月後,即可煽熟當“就食”。
一碗海免醬端上桌來,把壓扁的大蔥白伸在芮啦,如其說是蘸一下,不如說是“舀”一下。那蔥的辛辣味,摻合著海免醬特有的鮮香,嗓眼裏好似分泌出欲食貪飯的:‘激素”,實可謂“一口餅子,一口醬,吃飽了還覺閑著三尺腸”。記得有一年,聽說丹東的舅母病重,想吃家鄉的海免醬,於是,我把盛醬的塑料瓶子塞在麵粉包裏寄去。萬沒想到,舅母吃了這家鄉的稀罕物,病情當時就好了三分。
有一年春天,我家招待從台灣歸來探親的近房老叔。“山珍海味”都上齊了,他卻特地要了海免醬。我們叔侄用大蔥蘸著醬,共追當年之趣,同述今昔之情,郡鄉土氣息,猶如海免醬一樣濃烈。
海珍王子——刺參
刺參,屬棘皮動物,其營養價值之大,藥用價值之高,居海珍品之首。刺參在長島各島周圍海域均有分布。據1982年水產區劃調查,適宜刺參棲息的海岸線有96.5公裏,占海岸線總長的67.6%,資源麵積6平方公裏,生長區內平均密度為每平方米1.47頭,蘊藏量達741.2噸(鮮品),達到商品規格的有918噸。
長島海域,水深流大,水質肥沃,水下岩石密布,雜藻叢生,年平均含鹽度為31.339年平均溫度在2.5℃一22.1℃書之間。自然成為刺參棲息、繁衍的“洞房雅床”,是我國少有的刺參王國樂土。正如古人所雲:“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味不同……水土異也。”所以,長島的刺參身價高,倍受人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