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漁家海鮮風味(1 / 2)

長島人世世代代靠海吃海。憑著吃的勇氣和吃的藝術,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吃海高招。不必說名目頗多的海珍名肴,隻說漁家那風俗小吃,足以表現豐富的海洋飲食文化。

白曬把黃魚、鱔魚、粘魚、扁口魚等沿腹部割開,去掉內髒不加鹽曬千,當地叫白曬。“白曬”泡軟蒸熟,色成桔紅,肉質不糜不爛,軟硬適中,本味不減,極有咬嚼,便於撕吃,蘸著醋、蒜、醬油、香油配合的佐料助酒下飯,其鮮、香、酸、辣俱備,有品不完的野味名曬,亦可烤吃,是漁家唯一可當幹糧吃的“魚”。

駱駝毛包子駱駝毛菜即萱菜,屬綠藻門。在島上,入冬後清明前是駱駝毛菜“上市”的佳季。因其形色如駱駝毛,故有此名。俗語說,“數九寒天,駱駝毛鮮”。這時節的菜呈土褐色,纖細、柔嫩、光滑,見火易爛。漁家多在風後大退潮時,在瞧上剪取。

駱駝毛最喜肥肉丁和大蒜片作配料。用它包成燙麵包(稱菜夾子),上口、滑潤、鮮溜。往往包子還沒出鍋,遠遠即可辨出其味道。外地人說:“吃了島上的駱駝毛包子,天津的‘狗不理’、煙台的小屜包都顯得無味。”

牛毛海蠣羹牛毛菜名海蘿,屬紅藻門。曬幹後其色、形如牛毛,故得俗名。這種菜含有大量的卡拉膠,粘性很大,不僅可食用,也是工業原料。牛毛菜長在潮間帶的岩石上,當地人多在數九隆冬采其曬幹貯存,備做湯萊;出“九”後,牛毛不抗火候,加熱即成輩糊,且無鮮味。在塗料尚未問津的年月裏,漁家用其燙熟當篆糊,配粉砣用以粉刷牆內壁;農家用其糊紙缸子或抹被子,漿衣裳。

牛毛菜配海蠣嚴、蔥白、大蒜、香菜做成湯羹,不澀、不粘、不附,解膩、開胃,味道獨特,可謂“湯羹之冠”。喝起來總有肚飽眼不飽之感!

曬鮁魚米鮁魚,經濟魚類的佼佼者。這種魚,無論鮮吃、鹹吃、幹吃,都是“正品”。漁家多在秋季曬鮁魚米,以備配冬菜包包兒、下麵、燒湯、炒菜。鮁魚除去頭和內髒,橫切呈圓柱塊狀,稍加精鹽,鋪在算子上蒸熱曬千,即成魚米。曬半幹時,為減少脂肪大量外滲,可以風下。這種魚米,不硬、不軟、不腐、不腥,具有長時間保存的優點。同時,切成碎塊,無論與哪種佐料配合,仍不減其本味,且有“錦匕添花”之美。人們常把這種魚米以禮相贈,投寄給海外親友。大海市季節,針良魚、馬麵魚、鮁鯨魚、大頭寶等,均可蒸曬魚米,出鍋後、剔除魚骨,掰碎曬幹,或米黃色,或玉白色,成為海味儲存的陡品。

廷巴魚僵廷巴魚名河豚。肉質細嫩、鮮美。把除去內髒、洗淨魚血的鹽漬廷巴幹兒(肝、血有劇毒),浸泡切成塊狀,用蔥、薑、辣椒、香菜配料熬成湯萊,冷凝後即成廷巴僵。廷巴魚的皮肉含有大量的粘性物暖,凝聚力強。這種凍僵,不腥、不膩,色氣晶瑩透明,是漁家冬季年節的上乘菜肴。尤其配合鮮、香、甜、膩炒菜上桌,可正味、清口,是漁家高級酒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