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上遊人如潮。“八仙過海”、“海市蜃樓”、“海上仙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中外遊客紛至遝來,流連忘返。
幾位彬彬有禮的日本人,正在好奇地問導遊:“小姐,你剛才說的八位仙人是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才飄然過海,請問他們過海到哪裏去了?”導遊姑娘詼諧地說:“傳說很多,不過我想,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又是友好的鄰邦,八位仙人定是為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到貴國去了。”幽默的對話引外賓捧腹大笑。但他們心底又升起一團疑惑:“那八位仙人是從何處而來?”導遊小姐指著海上仙山——廟島說:“大概從那兒而來吧!”
廟島,古稱沙門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登州府誌》載:“宋太宗本紀建隆三年,索內外軍不律者,配沙門島。”在這裏,流傳著一個悲壯而真實的“八犯過海”成仙的故事。說是從宋朝建隆三年開始,駐守在內地和邊關的軍人犯了法,都發配到沙門島。島上的犯人越來越多,而朝廷一年隻撥給300人的口糧。於是,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的辦法,當犯人超過300人時,便把老弱病殘者捆住手腳,扔進大海,使島上犯人始終保持300人以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竟達700餘人。為了活命,經常有犯人渡海逃生,但均不得成。有天晚上,月黑星高,十幾個早已串聯好的犯人,避開看守,各自抱著葫蘆、木板、竹竿、驢皮、木盆之類跳入大海,往蓬萊丹崖山遊去。
從沙門島到蓬萊有15公裏之遙,水道中間,浪大流急,途中半數體力不濟,被急流衝走,最後隻剩8名健壯善遊者,抵達丹崖山下,在獅子洞裏躲了起來。第二天,這8位過海的能人被當地漁民發現,聽說他們是從沙門島上逃離而來,人們無不驚奇萬分。後來人們竟把這種反抗強暴、追求自由的美談,同道教中的八位仙人附會起來,演變成“八仙過海”的故事。沙門島也就曆史地成為八仙的故鄉。
人們為緬懷8位“犯人”抗暴渡海成功,弘揚各顯其能的精神,在廟島顯應宮西側的廊房裏,塑起8位仙人攜持寶物,踏濤踩浪的塑,再現了他們當年過海的景象。這組彩塑,通過傳說和藝術的手段,闡述了航海起源的契機,揭示了人類早期航海活動做出的有益嚐試。
昔日囚犯之地,今日仙人之鄉。人們總是用美麗的願望,編織故事,充實生活。廟島流傳著一部曆史神話故事,留給後人去讀。
牟子墳
大黑山島西潦村北的安橋山腳下,有幾處半地穴式的古墓,當地人叫牟子墳。至70年代初,先後挖掘出20餘座。這種墓呈圓形,拱頂,多築在泥崖、地堰的向陽背風處。墓室低於墓門,長、寬、高均為3米左右,磚石結構。墓門高2米,寬1.8米,進門向右拐進墓內。墓門的青磚,長30厘米,寬17.3厘米,厚4.8厘米。底麵有布紋痕印,質地堅硬,抗風化,敲打時發出“鏗鏗”的脆音。
關於牟子墳,在島上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從前,有個昏庸的皇帝,在受理一個地方贓官的奏本後降旨,“凡年過花甲之年者,一律活埋。”誰想,這道指令對不孝之子無疑是天降的好事,而對孝敬的兒女則被視為天理不容。無奈,便偷偷地在山上的泥崖處挖了個洞,用磚懸砌起來,把老人藏在裏麵,按時送水、送飯。但這個行令時隔幾年又被禁除了。
有一年,京城裏出了個老鼠精,身態似駒,體重千斤,傷人無計。不僅百姓驚恐,就連宮廷裏也晝夜不安。於是皇帝下令:“每日送一活人喂之,各村輪派,不從者死罪!”王家村有戶人家,老母60歲進了牟子墳,可兒子王勇卻十分孝順,成年省吃儉用,按時送水送飯,有時趁沒有人看見,還背老母出來曬太陽。就這樣,老母親又活了幾年。
一天,老人見兒子送來的飯菜,心裏納悶,今日不年不節的,怎麼又是魚,又是肉,還有大餑餑?這時,隻見兒子跪下,淚流滿麵,說:“媽媽,這是兒子最後一次送飯了。”他把明天準備喂鼠精的事說了一遍。老人一聽,不由心悸。過了一會兒,對兒子說:“你回家去稱稱咱的大狸貓夠不夠8斤,若不夠,差多少就割多少肉給它吃。”王勇借錢割肉喂了狸貓,一稱還差2兩。時辰不等人,於是他把狸貓藏在袖筒裏,來到鼠精出沒的地方。隻見鼠精看到王勇,立刻不會動彈,一會兒,變成5隻小老鼠,王勇正在發呆,狸貓掙脫而出,一撲過去,嘴咬1隻,兩前爪各抓1隻,另外兩隻趁機逃跑了。
王勇撿了一條命,帶著狸貓回家,到牟子墳和媽媽說了細情。媽媽聽罷歎了一口氣說:“唉,孩子,8斤狸貓能避千斤鼠,差2兩跑了兩隻,留下禍根了。”老人的話真不假,跑的是一公一母,白天不敢出來闖禍,可生了夜眼,專門瞎黑出來偷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