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長島的由來(2 / 2)

人們把距今1萬年左右的一個最新的地質時期稱全新世。氣候雖有寒暖波動,但總的是屬於冰後期的溫暖階段。海平麵趨向上升,滔滔之水沿著渤海海峽的溝穀底槽,一直漫溢到黃驊、靜海和天津一帶。所以,第三次海侵稱“黃驊海侵”。這幾次海侵與海退,在長島諸島和渤海沿岸都留有“行跡”。在蓬萊,現今距海岸4公裏處的北林院迎口山,還保留完好的石英岩海蝕地貌;大連蛇島和長島在60-70米的海拔高程上,仍可找到殘留的海蝕痕跡。

北長山的九丈崖和大黑山北莊遺址的半坡上,仍有海蝕的“腳印”。海侵時,南長山島從鵲嘴老碼頭經樂園村西到南海沿一帶,還是一片大海。而今的信號山,曾稱小西島,需劃船而往;北長山北城村大部地帶都浸漫在海裏,半月灣的海水直達嵩前村前,幾乎與北城的南口連起來。大款島南、北村之間,東村村東大窪,北隍城山前村西,大黑山島小瀠、大漲村前,船旺荒場一帶和小黑山村西南的海相沉積層中,距現在地麵2-6米處,均殘留著大量的牡蠣、泥蚶、螺売及卵石層(旱龍道),這反映出當時海岸線和瀉湖的環境,說明幾千年前這些“小平原”還是一片汪洋。

黃驊海侵盛期過後,又呈海退形式。不僅上述“小平原”業已成陸,在距現在海岸線5-10米處,還有當時海水“停留期”留下的海蝕階地、海蝕洞、海蝕柱和奇礁異石。蓬萊閣下的“仙人洞”、大黑山島廟山下的“九門洞”和破半山下的“八門洞”以及小黑山島、南砣子島岸灘上的獅子石等,這些被拋棄在岸上的“雕刻品”,是海退留下的最有力的見證。大黑山島西大瀠的唐墓群,比現在海麵隻高出10多米,說明海岸線下降到目前的位置是近一千多年的事。

氣候的冷暖,製約著海水的進退。在南隍城島南城口裏和大黑山島小濠口裏,距海麵3-5米處,尚有人工砌壘的石堰和擋浪壩。可見,海水在基本穩定的環境中亦有“小步”的進退,海平麵有小幅度的升降。

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人類便開始向沿海獵取生活資源。我們的祖先在“石斧”與“火”的文明史中,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曾渡海登島,開發利用這裏的自然資源。新石器時期,已在這裏形成“部落村”址。若把長島出土文物按曆史順序排列開來,縱可序列幾千年的曆史,橫可展開一個時代的畫麵。這裏有舊石器晚期的打製石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的蛋殼陶;有商周的青銅,漢代的漆器;也有唐代的三彩和宋代的瓷器。由此可見,長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不是“流”,而是“源”。

隋唐海運興起,宋代營建顯應宮。元代定都北京,海運再興,明代海上有警……廟島群島漸成海運交通樞紐,海防重鎮。據《長島縣誌》記載,自明天啟年間,島上姓氏村落已成格局,先民的足跡踏遍各島,他們用智慧和勤勞為子孫後代奠定了這塊文明、富裕、美麗的海上樂園的基石。

古往今來,這裏有地殼的升降,地層的斷裂;有海水的進退,洋麵的起落;有氣候的變更,生物的演化。長島諸島沿著地質發展史的軌跡,在運動中應變,在發展中完善,成為膠遼地質資料的博物館和大專院校師生的第二課堂。幹萬年來,經大自然雕塑師的精心打扮,使其山水生輝,風光旖旎,以它獨特的山姿島貌,屹立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之中。